什么叫仁道?
2019-09-20
知仁,然后义从仁出。知义,然后由义判断是非。问题是:仁是什么?——不理解仁,就不知道义,从而不辨是非。
从现象学的角度来说,“仁”不是“什么”,“仁”什么都不是,它不能被对象化地精确描述(准确地说是“仁不可说”),它只能在情境化的当场生发中才能被体验——即,对“仁”的精确领会,须在具体情境中的当场才能“是”起来,当场显现出来。
想要简要地理解仁,可从“仁道”来领会。仁道,即人道。天道,人道并列,可从“天人合一”来领会天道和人道之间那种既并列又区别又能融合为一的关系。
就天和人来说,仁道着重于“人。”
仁道(即人道,须注意与“人道主义”没有关系)乃是个体的“我”与众人共存于世间的为人之道。
仁无成法,“仁”不可被概念化为任何固化的标准——或宽厚或严厉,或坦荡或隐忍,或爱或恨,皆随心动(惠能:仁者心动)而发,而心相无穷,故仁有无穷之变化——恰如《三国演义》煮酒论英雄那一段曹操说的“龙能大能小,能升能隐;
大则兴云吐雾,小则隐介藏形;升则飞腾于宇宙之间,隐则潜伏于波涛之内”,仁应天应时应人应情应境由心而化,在触景生情的“心动”之当场方可领略“仁”之变化。
“仁”由心而化,故须知“心”之为何。心非物,乃“我”与世界之交汇境域,在这一境域中,世界乃是天人时情境,“仁”是世界和“我”在心中的一种共鸣之音(注意:音字和言字同源)。
把这共鸣之音转换为“声”,即把它用语词说出来,就获得了“义”——即:仁至而义尽(这时候,仁乃是一种象,仁至义尽乃是一种意以象尽)。
仁义是一种“我”与世界的心之共鸣而出的声音——仁义作为这种共鸣、这种“心动”,它的主题是“爱人(仁者爱人)”,就仿佛心底有个声音对“我”讲述出当下的爱恨之决断,这声音,恰如(注意:有重叠但不同)海德格尔所谓的良知之召唤。
大家都在看
本站系本网编辑转载,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请在30日内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内容!本站文章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内容为作者个人观点。本站只提供参考并不构成任何投资及应用建议。本站拥有对此声明的最终解释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