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叒”字读什么?是什么意思?
2019-06-02

从“又双叒叕”说起

网络对汉字文化的传播真是功不可没!

以前谁会关心“叒”字读什么,是什么意思。这个字在现代汉语中根本就用不着,一般没什么人认识它。但是现在竟然有人关心起它来了,询问它的读音,询问它的意思,为什么呢?

我认为这要归功于网络,归功于“又双叒叕”这个词。

据百度百科介绍,“又双叒叕”这个词来源于2012年日本朝日新闻中文网微博中的一段话:“我们又双叒叕要换首相了。”

表示强调之前经常出现的某一事物再次出现或经常发生的某一事件再次发生。

如果不是这个词的出现,我想大概一辈子也不会有人想起有“叒”和“叕”这么个字来。而这个词的传播则得益于网络;而且在传播中又产生了新的意思,形象生动,这是语言的发展。

甲骨文中的“叒”

这个字是有古老的历史的,我从《汉语大字典》上截来了一张图,可以一窥其字形的变化:

▲“叒”字的字形演变

它从甲骨文走来,被刻于青铜鼎之上,被许慎收进《说文解字》中,最后成了我们口中的“又双叒叕”。

要研究这个字的意思,应该从研究这个字的意思入手,因为字意决定着字音。要知道字意,又要从字形入手。这么多形象中,它最古老的形象是最值得研究的,也最贴近它本来造字的含义。

▲甲骨文“叒”字

以下是罗振玉的研究甲骨文“叒”字的成果,记录在《增订殷墟书契考释》中:

卜辞诸若字象人举手而跽足,乃象诺时巽顺之状。古诺与若为一字,故若字训为顺,古金文若字与此略同。

罗振玉认为“叒”就是“若”字,在甲骨文中字形像一个人跪直举起手的样子,是人承诺时的顺从模样。所以“若”其实就是“诺”字的古字,“诺”字则是后来造的字,意思是顺。

《汉语大字典》中的解释,基本上和罗振玉的观点一致:

“叒”为“若”的初文,象人席地而坐将发理顺形。金文或加“口”为“若”,为“诺”的本字。

读作ruò,同“若”。取“顺”的意思。

《说文解字》中的“叒”

《说文解字》是东汉许慎所著,是我国最早的一部字书。它是这样解释“叒”字的:

日初出東方湯谷,所登榑桑,叒木也。象形。

许慎认为这是一个象形字,指“叒木”,即“若木”,是古代神话中的木名“榑桑(扶桑)”,据说太阳初升,登上此木。《山海经·海外东经》中说:

湯谷上有扶桑,十日所浴。

《山海经·大荒東經》中则说:

湯谷上有扶木,一日方至,一日方出,皆載於烏。

我们从《山海经》的记载中可以看出,这是后羿射日之前的故事了。十个太阳被十只金乌所载,在汤谷沐浴,栖于扶桑树上,一次只升起一只。

“叒”指的就是这扶桑树。

结束语

“叒”字读作ruò,同“若”,有两种意思:

一、它是“诺”的本字,是顺的意思。

二、指“若木”,即神话中的扶桑树。

大家都在看
本站系本网编辑转载,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请在30日内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内容!本站文章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内容为作者个人观点。本站只提供参考并不构成任何投资及应用建议。本站拥有对此声明的最终解释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