蒙太奇原是法国建筑学上的一个名词,现已成为电影、电视艺术的专用名词。蒙太奇产生于默片时代,是为打破纪录片式的表现方法而产生的。
利用蒙太奇的表现手法,将一个个孤立的镜头、组接,使得镜头内容间的连接符合人们的认知规律和艺术审美。
一、吸引注意力,激发联想
由于每一个镜头都有自己要传递的信息,在组接镜头时按顺序连接,这样可以抓住观众的注意力和思维活动,从而影响他们的情绪心理,激发他们的想象力,启迪他们的思考。
在影片《牧马人》中,当观看到木架上荡着绞索般的绳子和渐渐逼近的画面,激发了观众无限的联想;当看到男主人突然站起来和那张失神的脸,让人充满了担忧,这一个个逐渐推进的画面和反复交叉的镜头,让观众的心情随着剧情跌宕起伏。
二、创造独特的画面时空
现代的主流电影表现形式上,采用蒙太奇在不同时空来多元化展现, 或者从局部到整体的组合形式来表现事物的面貌,或以画面的简洁、流畅为主线,从时间、空间上来传递艺术创作的感染力。
姜文的影视作品《让子弹飞》中,导演用三台等距的摄像机拍摄,通过后期剪辑之后,运动镜头和固定镜头的切换,给影片的内容营造了一种空间感、危机感,镜头平稳有力。
在影片表现中,中间插入近景到三人局部特写,观看时不会有明显的跳跃痕迹,其实也是时间和空间的连续统一。画框的大小和影片段落的长度决定了蒙太奇存在的空间和时间。
在电影《祝福》中,对祥林嫂从中年到晚年,电影只用简短的几个划变镜头,观众也不觉得它短。因为观众已详尽地看到了祥林嫂的艰苦生活,再作叙述反而会破坏观众的情绪。
导演在观众感受到恰到好处的时候,利用蒙太奇的手法一笔带过,使观众感到“光阴似箭,流年如水”,对祥林嫂苦难的一生报以无限的同情。
三、形成不同的表现节奏
电影、电视里的节奏是由多种因素所构成,蒙太奇是形成影片节奏的重要手段。对于单个镜头来说,它的节奏取决于画面内的人物、物体等运动和变化的速度,取决于摄像机的运动速度。
对于一组镜头来说,节奏虽然也取决于上述因素,但是镜头组接的效果,产生一种特殊的节奏。这种由镜头画面上的人物、物体等运动、由摄像机的运动以及由镜头转换的频率而产生的节奏,称为外部节奏。
对一个镜头来说,在画面内的事物运动速度以及摄像机的运动速度就成了一种“固有速度”,一般来说,很难从根本上改变,但有时通过插入、分切等方法,却可以起到调节作用。
在影片中节奏就像一根主线始终贯穿于所有的表现形式中,例如影片《罗拉快跑》中,运用大量的快速移动镜头和多角度的叙述,使整个影片极富节奏感和冲击力,让观众的心跳与影片的节奏同步,激发观众的好奇心。
四、镜头运用的多元化
蒙太奇可以把视觉元素、听觉元素多元化的组接起来,变得连续、统一、有节奏。用蒙太奇的手法,将视觉和听觉的镜头画面进行组接,形成画面和声音的和谐统一,更好地展现电影故事的情节。
影片《中国合伙人》中,几首具有时代感的经典音乐,把观众带回到20世纪80年代,这些音乐增加了影片的真实性,同时更好地渲染了故事的情节。
在视觉的表达上,同样具有巧妙性,影片《刺杀肯尼迪》里奥立佛斯通巧妙采用彩色和黑白胶片间关系,将肯尼迪刺杀现场的彩色和黑白的新闻胶片形成强烈的对比,充分运用蒙太奇剪接将影片做得张力十足,悬念迭起。
五、创造意境之美
镜头的分切和组合,声画的有机配合、相互作用,可以产生出新的含义,可以形象表达抽象的概念,表达作者的寓意和创造特定的艺术意境。
只要组接巧妙,这一特性可以帮助我们将多情节内容进行进一步的阐述,对情绪进行进一步的补充。在很多影片中利用空镜头对剧情内容作情绪上的补充,表达作者深深寓意和创造特定的艺术意境,使得观众仿佛声临其境。
普多金《母亲》中的一段,利用蒙太奇的艺术功能来体现意境,奔流的小溪,戏水的鸳鸯,欢笑的儿童,就是一种抽象含义上的联系,一种诗意的表达,它们对镜头进行一种情绪上的补充。
蒙太奇的艺术表现在我国古代的诗词中有依可寻,如白居易的《琵琶行》中描写琵琶女弹奏,琴声动人。其中“曲终收拨当心画,四弦一声如裂帛。
东船西舫悄无言,唯见江心秋月白”,这里后两句就是空镜头的描写,尤其是“唯见江心秋月白”,是对“悄无言”的进一步描写,也是对动人的琴声作情绪上的补充,创造了一种意境之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