楼上的都不看看是历史人物就瞎回答 何琦(约302~384),字万伦,本邑西乡人。出身于东晋世宦之家,祖父何龛为后将军,父何阜任淮南内史,堂弟何充官至司空。
琦以孝义著称,14岁丧父,哀伤憔悴。初为宣城郡主簿,继补泾县县令,后封陵阳候。母死,抚棺号哭,悲恸泣血,遂不愿为官,隐居不交人事,躭玩典籍。
司徒王导爱其才,推为参军不就。司空陆玩、太尉桓温征为博士,亦被婉言谢绝。至简文帝咸安元年(371年),朝廷诏为参军,仍称疾固辞不行。
琦为东晋著名历史学者,好古博识,常以述作为事。晚年隐居朗陵山(今县城西15公里),潜心钻研典籍,著书立说。所著《三国评论》百余篇,《晋书·何琦传》、《隋书·经籍志》均有著录。
琦布衣
蔬食,以琴棋自娱,终年82岁。祀孝子祠,祭久不绝。 张乔(约825~890),本邑人,晚唐以擅长律诗著称。少与许棠受业于尚书薛能门下。
咸通年间,与许棠、俞坦之、剧燕、任涛、张蟾、郑谷、李栖远、李昌符等被称为“诗坛十哲”。咸通十二年(871年)乔与宣城许棠同赴京兆府参试。
主考李频以棠久困考场,首荐之,故棠中进士而乔名落孙山。乔在《送许棠及第归》一诗中写道:“傍人贺及第,独自却沾襟”。
其师薛能以诗怜乔曰:“何事尽参差,惜哉吾子诗”。乾符四年(877年),黄巢起义军在南陵大败唐军。乔罢举遂隐居九华山,与伍乔、顾云、殷文圭、杜荀鹤、许棠辈互相题咏,栖老山林。
终其一生未中进士,今存诗二卷,载《全唐诗》。 徐(责力)(1055~1134),字元功,今南陵家发乡徐家桥人。
宋神宗熙宁六年(1073年)以进士授吴江县尉。后迁建平知县,复入任广陵申王王府记室参军。哲宗见其文,颇赞赏,欲召为左右史,未及行,崩。
徽宗立,擢宝文阁待制兼侍讲,迁中书舍人,修《神宗实录》,渐得徽宗信任。徽宗尝对责力言:“朕每听臣僚进对,非诈则谀,惟卿鲠直,朕所倚赖”。
不久,迁给事中,授翰林学士。乃上疏陈时要、任贤、求谏、选用、破朋党、明功罪等事,并草诏参订国史。徐责力任桂州教授时,奉命随军征交趾,山高路险,瘴气逼人,民夫不堪其苦,途中逃亡者甚众。
转运使捕千余人,使责力仗之。责力不忍,乃据理力争,终使逃亡者免于刑仗。责力任通州(州治今江苏省南通市)通判,值海堤久废失修,海潮泛滥,田园尽没,房屋倾圮,乡民流离失所,饿死者甚众。
睹此情,不辞辛劳,亲自率领堤卒,指挥民工,筑堤固防,为民造福。 许梦熊 许梦熊(生卒年不详),号印峰,南陵池湖(今黄塘乡)人。
家贫好学,平日汲水亦置书于桔槔(提水工具)间吟诵,夜间攻读无灯火,则燃竹以代之。明穆宗隆庆五年(1571年),被大学士张居正选为进士,累官至兵部职方司员外郎。
许游宦数十年,无中人之产,不畏权贵,刚正不阿。初授浙江仁和知县,因顶撞显贵新郑王而被改授福建福清知县。福清地处海滨,常遭倭寇骚扰。
前任知县方被倭寇逐走,新郑王使许继任,实欲借此加以构陷。许到职后,“宽输便民,革税通商,筑堡防边,兵民赖之。尤振兴文教,建号舍,置学田,令诸生诵读其中”。
值戚继光领军入闽肃清倭寇,为许治福清创造了安定条件。许在福清两年,政通人和,县民安居乐业,为此闽志将许列为名宦。
后转任湖广宜都知县,时大学士张居正居首辅有年,因治理居功而堵塞言路。许乃乘张奔丧回故里之机,从容规劝张广开言路,张感而采纳。
不久调京任工部都水司主事,督理易州厂务,抗疏请革惜薪司中官常例以苏商困。坐谴,补德州同知。后升兵部职方司员外郎,上《筹边策》,为台臣所攻,降茶陵州同知。
吏部察其诬,转顺天府制,移户部主事。万历十年(1582年),张居正死。神宗迷信炼丹,道师张国祥,威势显赫,位在六卿之右。
许乃上疏请求崇正学,斥邪道,以“忤旨”罪被免职回乡。 沈尧中(生卒年不详),字执甫,号瀛台,浙江嘉兴人,进士出身。
明万历八年(1580年),任南陵知县。在任6年,对南陵建筑、教育、文化、水利多有贡献。 沈炼(1552~1619),原名宗炼,字南麓,本县环溪若坑(今三里镇吕山若坑)人。
自幼聪慧,勤读诗书。年稍长,尤爱习武事,好读兵书,注重韬略。明万历十六年(1588年),考中武举,授宁国府宣州卫镇抚。
不数年,晋为宣武将军,转升北直天津游击。 刘有源 刘有源(生卒年不详),字仲开,号工峰,南陵黄塘人。明万历三十四年(1606年)举人,次年登进士,以联第名闻遐迩。
始任浙江西安知县,减轻赋役,注重地方建设,以功授贵州道御史,因居父母丧,未到任。万历四十六年,补湖广道御史。时宦官专权,朝政腐败。
刘为国殷忧,上书极谏云:“保邦治乱,莫急于用人。今宜朝上夕下,若复经年累月,玩(怠废)为常,臣恐天下事不待智者而知其终也”。
神宗不省,仍以玩乐为事。继又就“边事日坏,请饷莫应”,复上措置军饷一疏,亦石沉大海,毫无反应,终致明亡。 盛此公(1597~1638),名于斯,南陵县奎湖盛村人。
青年时,家庭富有,藏书甚多,知识渊博。年长,漫游金陵与扬州结交名士。遇石屋道人,授以《白猿经》,乃细读揣摩,苦练剑击;
继又读《荆轲传》,深慕荆之为人。后被人诈骗,困而归,家计益落。明代以八股文取士,不准许发挥个人见解。而此公喜用语体,时有新意,故“不中有司尺度”。
屡试不中,贫病交加,诗文中多伤时愤世之言。 秦仁管(生卒年不详),字凯人,号塞斋,奎湖人。父凤仪,明天启元年(1621年)举人,以教授生徒为业,著述颇丰,曾参与编纂《南陵县志》。
仁管与弟才管随父学习,兄弟友让,刻苦自励,均工诗文。清顺治四年(1647年),兄弟二人同登进士,并官户部主事,诚为乡里之盛事。
仁管喜游山水,常偕友泛湖登山。今存《游工山》、《奎湖》等诗,不仅描绘了故乡山水的秀丽,而且记载了它们的历史变迁,为难得的史料。
《奎湖》序载:“湖滨村落参差,桑麻被野。汲者、灌者、罟且钓者靡不毕集。然初固逝水也。 何一化(生卒年不详),南陵人,字生伯,号瑟斋,清顺治十二年(1655年)拔贡,为清初安徽较有影响的诗人。
幼家贫,好学不倦,爱读唐诗,尤推崇王维与李白。为人旷达豪放,淡于仕途。才思敏捷,文章洒笔千言,诗赋挥毫立就。县北龙会桥上有文澜亭,高数丈,时已将倾,何乃募资三十金将亭修葺一新,作《文澜亭赋》洋洋数千言,为邑人传诵不已。
汪越(~1724),南陵人,字季超,一字师退,初字卓人,号大农山人。本姓王,曾祖渭嗣母家改姓汪。清初著名的史学家。
约生于清康熙初年,幼家贫,体弱多病。笃志于学,喜习文史,尤精通史学。在乡设馆授徒,茹苦自甘。评选古今文,能“钩元提要,多前人所未发者”。
太多太多 列不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