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河流域生态保护的途径及着力点?
2022-07-13

一、做好生态环境保护是基础。围绕生态安全屏障区功能,大力开展防沙治沙、水土保持和植树造林工作,做好黄河流域的生态环境治理,保障黄河长久安澜。

建设好祁连山国家公园,用河长制等制度化的形式,融入并以此带动全省的流域治理。开展玛曲沙化草原治理工程,进行甘南黄河上游水源涵养区和陇东陇中黄土高原区水土流失区保护治理。

着力解决水污染的问题,推进黑臭水体的深入治理。把生态保护与污染防治结合起来,把循环清洁和清洁生产的理念融入经济建设的全过程,改善城乡居民的人居环境,建设生态宜居的美丽家园。

二、发展节水产业是关键。从我省干旱缺水的省情出发,以水资源作为产业发展的约束和导向,调整和优化经济结构。注重农业、生态和生态用水的平衡,协调好生态空间与生产空间、生活空间。

加大节水技术的应用和推广,遵循可持续准则和效率原则,通过价格手段,提高水资源的利用效率,使有限和稀缺的水资源发挥出最大效应。

加强和改进节水教育和宣传工作,树牢全社会的节水意识。

三、传承弘扬黄河文化是精神动力。深入挖掘黄河文化在陇原文化中的积极因素,并做好黄河文化在新时代的价值阐释工作,讲好甘肃版本的“黄河故事”。

把甘肃在黄河水患治理、水利兴修中沉淀下来的成果,如人水相融、百折不挠、民族融合、多元共生等积极因素凝结而成的伟大创造、奋斗、包容、忧患和团结精神充分挖掘与展示出来。

将黄河文化的保护、传承和弘扬与资源的开发利用结合起来,打造黄河文化带和黄河经济带,推进文旅产业的深度融合。

四、高质量发展是根本。从现在的要素驱动为主,迈向并转化为创新驱动是第一动力的经济高质量动力体系;积极应对全省城乡和区域差距较大的挑战,形成区域协调成为内生特点的区域经济格局;

推进生态文明建设,营造绿色崛起的普遍形态;主动融入“一带一路”建设,形成扩大开放的新型格局;构建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和共享发展的长效机制和制度体系。

找准四个具体着力点

一、立足功能定位,确立科学的战略实施路径。从四大功能定位出发,确定我省的实施策略。以点状开发和面上保护为原则,根据区域的环境资源承载力,合理布局城镇与产业,严格控制经济开发范围和强度。

发展生态友好型、资源节约型的产业体系,积极争取和推进跨省和省内的生态补偿,保护生态系统的完整性,积极寻求生态价值转化为经济价值的可行途径。

不断完善公共服务体系,做足“黄河”相关的文旅、休养康老产业等文章,提高民生共享水平。

二、分类实施,提高政策实施的精确性。祁连山、甘南黄河上游水源涵养区等生态功能重要的地区,以保护生态、涵养水源,创造更多生态产品为主要任务,要以生态产业化和产业生态化为主要对接策略,通过财政转移支付等支持该地区改善民生、保护生态。

沿黄农业产业带要发展现代农业,重在农业的绿色化、品牌化和规模化。创造条件提高兰州、兰州新区的人口和产业集聚度,扩大兰白都市圈的辐射力。

市州所在的城市在集群发展的过程中,应吸引人口和产业的集聚,并加快新旧动能转换。以城乡融合发展为导向,把脱贫攻坚和乡村振兴有机衔接起来,全力保障和改善民生。

三、构建流域治理体系,提高治理能力。从流域经济的角度出发,努力克服碎片化治理、人治、分散治理和末端治理的思维惯性,并打破由此形成的路径依赖。

加强有关流域保护与流域经济的系统治理、依法治理、综合治理和源头治理,成立省级层面的领导小组,统筹相关部门的工作,做好组织动员和推进实施,市县层面履行落实职责。

完善流域管理体系,建立跨行政区域管理协调机制,完善河长制、国家公园等组织体系,推进流域水生态环境保护修复的联防联治。

构建系统完备、科学规范、运行有效的流域治理制度体系,建立健全流域治理的政绩考核、目标、指标、统计和政策体系协同机制。

四、谋划重大项目,努力争取项目和资金支持。谋划一批重大的生态保护修复和建设工程、黄河文化振兴工程,做好不同情景下的项目预案,建立各有特点的前瞻性项目库,为争取国家的支持做好准备。

争取将相关的重大工程列入国家的规划中去,项目和资金的运作推行PPP等模式,吸引社会资本的广泛参与,以提高效率、保证质量,并以此为基础探索建立激活全省微观经济主体活力的长效机制。

(作者系兰州财经大学教授)

大家都在看
本站系本网编辑转载,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请在30日内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内容!本站文章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内容为作者个人观点。本站只提供参考并不构成任何投资及应用建议。本站拥有对此声明的最终解释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