泛指高深的,不通俗的文学艺术是指什么成语?
2019-08-10

一、曲高和寡【 qǔ gāo hè guǎ】

释义:

曲调高深,能跟着唱的人就少。旧指知音难得。现比喻言论或作品不通俗,能了解的人很少。

出处:

战国·楚·宋玉《对楚王问》:“引商刻羽,杂以流徵,国中属而和者,不过数人而已。是其曲弥高,其和弥寡。”

释义:他时而用商音高歌,时而以羽声细吟,其间杂以宛转流利的徵音,这时都城里聚拢来跟着唱的不过数人而已。这说明他唱的歌越是高深,能跟着和唱的就越少。

示例:

我在省城,只听人称赞靓云,从没有人说起逸云,可知道~呢!(清·刘鹗《老残游记·续篇》第五回)

用法:

复句式;作谓语、定语、分句;含讽刺意味

二、阳春白雪【 yáng chūn bái xuě】

释义::

原指战国时代楚国的一种较高级的歌曲。比喻高深的不通俗的文学艺术。

出处:

战国·楚·宋玉《对楚王问》:“其为《阳阿》、《薤露》,国中属而和者数百人,其为《阳春》、《白雪》,国中属而和者不过数十人而已。”

释义:他唱《阳阿》、《薤露》,都城里聚集起来跟着唱的有数百人,后来他唱《阳春》,《白雪》,都城里聚集起来跟着唱的不过几十人。

示例:

长老听了,赞叹不已道:“真是~,浩气冲霄”。(明·吴承恩《西游记》第六十四回)

用法:

联合式;作主语、宾语;指文学作品

扩展资料:

一、反义词:

1、下里巴人【 xià lǐ bā rén】

释义:

原指战国时代楚国民间流行的一种歌曲。比喻通俗的文学艺术。

出处:

战国楚·宋玉《对楚王问》:“客有歌于郢中者,其始曰:‘下里巴人’,国中属而和者数千人。”

释义:“有一位在郢都唱歌的客人,开始他唱《下里》、《巴人》,都城里聚集起来跟着唱的有数千人“。

用法:

联合式;作主语、宾语、定语;含贬义

2、阳阿薤露【yáng ā xiè lù】

释义:

比喻能为较多的人所接受的文艺作品。

出处:

战国·楚·宋玉《对楚王问》:“其为《阳阿》、《薤露》,国中属而和者数百人。”

释义:他唱《阳阿》、《薤露》,都城里聚集起来跟着唱的有数百人。

示例:

首言客有歌于郢中者,下云其为~,其为阳春白雪,皆曲名。--清·况周颐《蕙风词话》卷一。

3、通俗易懂【 tōngsú-yìdǒng】

释义:

广大人民群众都能懂得,以通俗易懂的语言揭示它的主题。

出处:

邓小平《跃进中原的胜利形势与今后的政策策略》:“这十六个字,~。”

示例:

我们要用~的语言来写报告。

用法:

作谓语、定语;指简单明白。

4、老妪能解【lǎo yù néng jiě】

释义:

每作一首诗就念给老年妇女听,不懂就改,力求做到她们能懂,形容诗文明白易懂,

出处:

宋·惠洪《冷斋夜话》卷一:“白乐天每作诗,问曰解否?妪曰解,则录之;不解,则易之。”

释义:唐朝诗人白居易每作一首诗就念给老年妇女听,不懂就改,力求做到她们能懂。诗文明白易懂。

示例:

白居易写成著名的诗篇《母别子》。写完后,白居易对老保姆说:“这类诗,如果街市上的人不能老妪能解,那么写了也没有 意思。

我且读给你听听。”说罢,他将诗缓缓地念了一遍。老保姆一边听一边点头,竟然全听懂了,白居易这才定稿。

用法:

作谓语、定语;形容通俗易懂。

二、近义词:

鲲鹏图南【kūn péng tú nán】

释义:

比喻志向远大。

出处:

梁启超《过渡时代论》二:“惟当过渡时代,则如鲲鹏图南,九万里而一息,江汉赴海,百千折以朝宗。”

释义:只有遇到了过度的年代,就会像鲲鹏展翅般高飞,距离虽远却一夕而至。又像江河入海,曲折却定会达到目的。

大家都在看
本站系本网编辑转载,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请在30日内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内容!本站文章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内容为作者个人观点。本站只提供参考并不构成任何投资及应用建议。本站拥有对此声明的最终解释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