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影的故事情节很简单,子若和脑残的父亲相依为命。由于音乐有天赋,考进了首尔的贵族学校,遭人嫉妒和凌辱,最后自杀。
子若,一个花季少女,有爱心,孝顺脑残的爸爸;有个性,敢于和不公平说不;又有点虚荣,不想同学知道自己的爸爸就是个摆摊的残疾人。
但是她却从来嫌弃爸爸,和爸爸一起苦中作乐的画面,温暖了多少观影者。
这样一个充满阳光的女孩,最后选择自杀结束生命。子若的悲剧体现了人性的丑陋和社会的腐败。我将从片名的含义、讽刺手法和主题呈现来深度解读这部电影。
从题目的含义、讽刺手法、主题呈现深度解读韩国影片《蚯蚓》
1、 片名的双重含义
蚯蚓生活在广袤的大地,在阴暗的土壤里渴望着阳光。它们在食物链的最底层,正如子若和父亲,在社会的最底层。子若以自己的天赋和努力对抗着出身,用坚韧复生着断肠。
她在爸爸摆摊遭人欺负时,挺身而出,维护父亲;在开始遭受同学欺侮时,她也没有怕过。被学校退学,父亲跪下求领导,走出学校后,她对父亲说:“没有钱可以,能不能挺起胸膛?
你愿意这么活着吗?像个虫子一样?”
对于自己的不公平,子若的选择是反抗。可是,没有背景没有靠山只有贫穷的她,求助无门,呐喊无声,最终屈服于现实,真的如虫子一样,费尽全力,破土而出,最终还是逃不脱任人践踏,欺凌的命运。
片名《蚯蚓》象征着生活在社会底层见不到光明得不到正义的人们。影片的结尾,子若爸爸复仇,把鱼钩放进施暴者的嘴里,把罪恶的人当作蚯蚓成为鱼饵。
这些施暴者,内心阴暗,看不得别人的光芒比他们闪耀,自己得不到的别人也别想得到,在他们小小的世界里,就已经有了不能打破的规则,谁打破了,谁就要付出代价。
他们早就失去人性善良的一面,他们的内心犹如蚯蚓,只有阴暗没有阳光。这应该影片片名的第二层含义。
2、 讽刺手法
子若的父亲看到子若的日记,才明白了女儿受到的一切遭遇。气愤的父亲带着女儿的日记来到警署,为女儿伸张正义,可是得到的却是援交女的话不可信的冷漠拒绝。
现实是如此残酷,人们只看见表象,就连应该探寻真相的警察也是这样。这个社会,底层人民诉苦无门,话语权都被财阀和权力控制着,正义得不到伸张,法律在金钱和权力面前,渺小得成为滋生罪恶的旁观者。
绝望无助的脑残父亲,一瘸一拐地走出警署。此时,镜头出现警署办公室张贴的标语:“可信的警察 安全的国家”这是一个多么大的讽刺!
警察不作为,国家不安全,社会罪恶横生,根本上就是体制的腐烂!这种讽刺手法更激发观影者的愤恨,感受到父亲深深的无力!对这个社会的绝望!
3、 主题呈现——社会的腐败和贫穷是罪
子若爱学习,有善心,有天赋,凭着自己的努力考上首尔的贵族学校。如果一帆风顺,她本可以过上幸福美满的生活。
但是,是什么让花季少女选择结束自己的生命。直接导致她走向毁灭的是校园欺凌,而从校园欺凌中还存在着社会的腐败和黑暗。
施暴者能够为所欲为,是因为他们不是财阀的子女就是国会议员的儿子。
其中一个强奸子若的小子威胁说:我们都是未成年人,即使你报警了,最多我们换个学校,而我们的父母不是议员就是委员,是绝不会放过你父亲的。
金钱如铜墙,权力如铁壁,阻挡着伸张正义的人。
子若的天赋引起了前辈正佑的爱慕,也引起了仰慕正佑的富家女的嫉妒。当他们知道子若的家境以后,正佑很气愤地殴打子若,其他同学也更是嘲笑子若。
子若奋起反抗,却遭来退学。在校长室,惠善的妈妈看到子若脑残的父亲,质疑学校对家庭环境的审核。意思是像这样的家庭的孩子怎么可以到贵族学校来上学?
子若回击:“难道贫穷是罪吗?”
子若的质问是对这个阶级分化严重的韩国社会的质问。社会的发展已经受到了财团们的左右,最终,学生也以金钱划分成了三六九等。
子若接受正佑的爱慕是罪,到首尔进贵族学校是罪,反抗更是罪。这一切都因为一个字:穷。
阶级壁垒在韩国已经根深蒂固。资产阶级是社会食物链上的最顶端的人,贫穷的人在他们眼里犹如一只虫子,根本不值得一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