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人分不清利润和剩余价值的区别。虽然很多书上对二者作了明确定义,但资本主义世界只承认销售-成本=资本的利润,而社会主义理论则认定是剩余价值。
其实他们都错了。
真实的利润隐藏着两个方面因素。看下面公式
资本的利润=分工价值+剩余价值
分工提高效率,生产出更多产品。无疑产生价值。克扣人工工资,剥削剩余价值,也能提升利润水平。那么怎么区别分工价值和剩余价值呢?
就必须放在历史的大背景中,才能看清。
当市场处于扩张期,利润以分工价值为主。比如资本主义发展初期,殖民地的大量开拓,扩大了市场需求,刺激了科技发展和生产分工,促进了经济大繁荣。
这个时候工人工资是比较丰厚的,甚至雇佣工人在新殖民地变成土地拥有者。企业主没有必要,也不愿去克扣员工工资。所以亚当斯密的《国富论》,更多是这一时期的写照。
市场扩张期在历史上发生过三次。第一次是英国工业革命前,也就是自由资本主义发展的黄金时期。新大陆的发现,殖民地的开拓,给经济带来极大活力。
第二次扩张期是上世纪二战结束至苏联解体。美国领导主要发达国家,建立了统一的资本主义市场。对应的是苏联建立的否定资本的非市场化国家集团。
至此,历史上最大的市场建立。这个时期,资本主义国家科技大步发展,经济繁荣昌盛。凯恩斯经济理论就是写这一时期。第三次扩张期,是苏联解体至本世纪初。
在美国主导下,经济实现全球化。全世界在自贸体系下分工协作。中国经济在改革开放中,实现天翻地覆的变化。
在市场处于存量期,利润以剩余价值为主。由于市场不再扩大,而私有企业又恰恰盲目扩大生产,结果高效生产的工业品找不合适的销路。
怎么办?就只有压榨工人工资。这就产生了剥削剩余价值的现象。马克思的《资本论》就是这一时期的写照。
历史上,市场的存量期有二次。第一次是蒸汽机革命至二战结束。在机械能推动下,运输效率极大提高,全球殖民地被主要工业化国家瓜分完毕。
老牌资本主义国家,英国法国拥有世界上最广茂的土地。第二次就是现在,全球化己经进行了三十年,美国对全球经济己经耕耘完毕。
好了,这下就出问题了。没有了新市场容纳,美国资本走向何方?这也是中美两争的市场背景。
所以资本的利润,是来自分工价值,还是剩余价值,不是固定的,而是根据市场形态的不同而发生变化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