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朝最出名的事件是什么?
2019-10-19

我是点点文史,这个问题我来回答。

纵观历史上的宋朝,发生了很多有名的事件,小编个人认为最出名的事件当属赵匡胤“陈桥兵变(黄袍加身)”事件。

在《宋史·太祖本纪》中有记载:“诸校露刃列于庭曰:‘诸军无主,愿策太尉为天子。’未及对,有以黄衣加太祖身,众皆罗拜呼万岁。”

从以下方面来具体解析这一历史事件。

一、陈桥兵变的背景

五代中的后周显德六年(公元959年),后周世宗柴荣病死,年仅七岁的恭帝柴宗训继位,无力军国大事,导致局势不稳。后周显德七年(公元960年)正月初一,辽国联合北汉大举入侵后周的消息不胫而走,后周人心惶惶。

掌管国家大权的符太后听此消息后,不知所措,毫无主见,只得向宰相范质求助。范质向符太后推荐大将赵匡胤,赵匡胤故意推脱因兵少将寡不出战,实则是想乘机捞兵权,扩大自己的势力。

果然,他的目的达到了,范质委任赵匡胤最高军队指挥权,可以调动全国兵马。

赵匡胤兵权在握,做起事情来就更加容易了。

二、陈桥兵变整个事件过程

在领兵出城对敌之前,赵匡胤已经在东京城撒布了“出军之日,当立点检为天子。”的谣言,让朝廷文武百官已慌作一团,觉得赵匡胤要反。

同时,赵匡胤还要一层目的,就是为了让他的军队绝对听命于他,别无他路,因为朝廷已经开始怀疑他们要反叛了。

公元960年2月2日(正月初三日),赵匡胤统率大军出了东京城(今河南开封),行军至陈桥驿(今河南封丘东南陈桥镇),兵变计划开始了。

1.赵匡胤亲信在军中撒布兵变消息:“今皇帝幼弱,不能亲政,我们为国效力破敌,有谁知晓;不若先拥立赵匡胤为皇帝,然后再出发北征”。

以此来煽动士兵兵变情绪。

2.赵匡胤的弟弟赵匡义(宋太宗赵光义)和亲信赵普见时机成熟,便授意将士将事先准备好的黄袍披在假装醉酒刚醒的赵匡胤身上,并当场下跪拜见,高呼万岁,拥立他为皇帝。

3.赵匡胤假装不情愿,是被迫的:“你们自贪富贵,立我为天子,能从我命则可,不然,我不能为若主矣。”于是拥立者们一齐表示“惟命是听”。

3.赵匡胤当众宣布,回开封后,对后周的太后和小皇帝不得惊犯,对后周的公卿不得侵凌,对朝市府库不得侵掠,服从命令者有赏,违反命令者族诛,诸将士都应声“诺”!

4.赵匡胤率领兵变队伍回师东京城。守备都城禁军将领石守信、王审琦等人都是赵匡胤的“结义兄弟”,开城门接应。只有侍卫亲军马步军副都指挥使韩通在仓促间想率兵抵抗,但还没有召集军队,就被杀死。

赵匡胤兵变成功。

三、陈桥兵变的结果

赵匡胤通过陈桥兵变,兵不血刃就控制了后周的都城开封,并逼使后周恭帝禅位,很轻易地夺取了后周政权,降后周恭帝柴宗训为郑王。

由于赵匡胤在后周任归德军节度使的藩镇治所在宋州(今河南商丘),于是便以宋为国号,定都开封建立了赵宋王朝。开启了宋朝(960年—1279年)三百一十九年的江山社稷。

四、陈桥兵变事件的影响

在陈桥兵变中赵匡胤注意严肃军纪,让开封城没有出现以往改成换代是烧杀抢掠的混乱局面,得到了后周大小官吏的支持,北宋建立后,后周重兵在外的一些将领纷纷拥护。

加快了赵匡胤对后周地区的统治,稳定了局势。为后续赵匡胤统一全国奠定了基础。

这场兵变,没有喋血宫门,伏尸遍野,更没有烽烟四起,兵连祸结,几乎是“兵不血刃,市不易肆”,就取得了改朝换代的成功,创造了“不流血而建立一个大王朝的奇迹”。

陈桥兵变结束了五代五十几年的战乱纷争

赵匡胤继位后,先后灭亡荆南、武平、后蜀、南汉及南唐等南方割据政权,完成了全国大部的统一。

正是黄袍加身御海宇,五代纷争从此休。

大家都在看
本站系本网编辑转载,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请在30日内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内容!本站文章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内容为作者个人观点。本站只提供参考并不构成任何投资及应用建议。本站拥有对此声明的最终解释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