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古人如此偏爱月亮?
2019-09-23

从《诗经》开始,人们就创作了一首古代版《月亮代表我的心》,来跟心爱的姑娘表白:

《诗经·陈风·月出》

月出皎兮,佼人僚兮。

舒窈纠兮,劳心悄兮。

月出皓兮,佼人懰(liǔ,妩媚)兮。

舒忧受兮,劳心慅(cǎo,忧愁)兮。

月出照兮,佼人燎兮。

舒夭绍兮,劳心惨兮。

意思是说:美人长得好看,身姿窈窕,就像月亮一样美好,让我思念不已。

到了陶渊明这里,又借月亮表达时光易逝的惆怅:“皎皎云间月,灼灼叶中华。岂无一时好,不久当如何?”

李白就更厉害了。留下来900多首诗,300多首跟月亮有关。

可以说,唐宋以来没有哪一个知名诗人或词人没有写过月亮。

孤独时,“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

惆怅时,“无言独上西楼,月如钩”;

悲伤时,“月有阴晴圆缺,人有悲欢离合”……

人们还给月亮起了很多昵称,

像玉兔,“著意登楼瞻玉兔,何人张幕遮银阙”;

夜光,“夜光何德,死则又育”;

冰轮,“玉钩定谁挂,冰轮了无辙”;

还有玉轮、玉蟾、桂魄、蟾蜍、婵娟、玉桂、玉盘等等。

心心念念都是月亮,不是真爱是什么?

那么问题来了,古人为什么那么偏爱月亮呢?

本人总结了以下三个原因:

首先,古代没有电灯,没有iPad。

熄灯后,月亮就成了最明显的东西,一出门,一开窗,就能看到。久而久之,写月亮就成了家常便饭了。

有人说了,那为什么不写太阳呢?这个嘛,谁敢抬头看太阳嘛?而且中国人崇尚平和、中庸、含蓄的品质,刚好与月亮的素雅、清和相契合。

第二,月亮的样子每个月都会规律性地发生变化。这对当时的人们来说,是一件非常神奇的事。

更何况,月亮不管怎么变,都辣么美。

看到弯月,可以说“可怜九月初三夜,露似真珠月似弓”。

看到半月,可以说“峨眉山月半轮秋,影入平羌江水流”。

看到圆月,可以说“今夜明珠色,当随满月开”。

看到残月,可以说,“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

总之一句话:

善于联想的人们还把月亮的阴晴圆缺和人间的悲欢离合联系在一起,发出“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的感慨。

第三,也是最重要的,月亮可以跨越空间而存在。我看到的,你看到的,是同一个月亮。

所以月亮可以寄托友情,“我寄愁心与明月,随风直到夜郎西”;乡情,“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爱情,“今夜月明入尽望,不知秋思落谁家”;

祝福,“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

直到现在也一样,很多人离开自己的故乡,每当夜深人静之时,看到一轮跟故乡一样的明月,心中才稍稍得到安慰。

大家都在看
本站系本网编辑转载,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请在30日内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内容!本站文章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内容为作者个人观点。本站只提供参考并不构成任何投资及应用建议。本站拥有对此声明的最终解释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