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以“一滴水”贯串全文,这样写的好处
游记属于写实的文体,因此选择什么样的“点”来贯串全文,既要考虑文章写作方面的因素,还要合乎描写对象的实情。丽江本身就以水见长,世界遗产委员会对丽江古城的评价中就指出丽江“拥有古老的供水系统,这一系统纵横交错、精巧独特,至今仍在有效地发挥着作用”,水既是风景,也是丽江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象征,作者选择“一滴水”而不是“一片云”“一口鸟”,充分考虑了描写对象本身的特点。
“一滴水”既通古贯今,又由高而下,容易把时间和空间这两条线索结合起来,使文章形成有机的整体。游记离不开游踪,但具体、实际的游踪又容易将作者束缚住,使文章在表现方面面临种种局限,于是作者巧妙地利用水滴的流动,设置了一个与真实游踪有相似之处,在表现内容时又有很大自由度的“虚拟游踪”,这样就可以将按照一般写法需“旁逸斜出”加以介绍的内容也纳人到游踪所见的范围内,从而拓展了文章的表现范围,也不会让文章产生太多枝节。
用“一滴水”贯穿全文的另一个好处是获得了自由的视角。作者在描写景物时,选用视角非常灵活,“看”的方式也很多样:时而居高瞰下,时而由远观近,时而升高远望,时而仰视天幕,时而抵近细察,时而一瞥即逝。
如此多样的视角和观察方式,使得文章对描写对象的表现既全面又灵动,如果采用传统的“作者游踪、作者视角”的写法,是很难做到的。
事实上,在实际的游程中,游览者也很难“并取”这么多的观景视角。
灵活的视角和观察方式,使作者在安排文章时得心应手,游刃有余。一方面,本文通过一些在时空上不相连属的景物来表现今天的丽江,这种写法的缺点是景物之间容易出现断裂。
一般的写法需要相当数量的衔接文字来消除断裂感,而本文作者只需要简单交代一滴水”的流动就可以完成一个景物到另一个景物的过渡,文章轻灵而生动。
另一方面,对一些作者想“点到”却不愿详细描写的景物、事件(如东巴文字、主人与客人的对话、游客在晚间的活动等),作者常常利用“水滴”的流动或跳跃,点到即止,“理由充分”地不做详细描写。
这样的写法虽然“不细”,不能穷形尽相,却能突出描写对象的主要特点,引发联想与想象,有利于表达作者的感情与思考。正如王充闾所说的,“在散文创作(包括游记)中,愈是自由地联想、概括,省略一些事物的特殊过程、众多细节、微妙差异,形象往往愈是鲜明。
没有概括,就难以进行形象的净化与情思的聚焦”(《我写纪游散文》)。作者之所以能大量地、毫无窒碍地使用这种写法,与用“一滴水”贯串全文有密切的关系。
最后,“一滴水”即是观察者,也是“丽江故事”的讲述者,它在文中或娓娓道来,或直抒心曲。虽然游记的抒情多采用第一人称,但设置“一滴水”这样一个人格化的文本内部抒情者,无疑增强了文章的抒情性和交互性,也使得情感的表达更加真切深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