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大最老的教授还健在的有以下几位:
韩济生,93岁,北京大学基础医学院教授,中国科学院院士
他是中国疼痛学科的创始人,自1965年起从事针刺镇痛原理研究。在他的大力推动下,疼痛科成为国家一级临床科目。中国的疼痛医学研究实现“弯道超车”,跻身世界前列,这其中流淌着韩济生院士的热血与温情。
“不经亡国痛,难解爱国情。弱者无尊严,因而当自强。”年逾九旬的韩济生院士精神矍铄,纸墨之间流淌着赤诚的爱国情。1983年,韩济生院士加入了中国共产党。
“困难使懦弱者怯步,令勇敢者奋进。”身披白衣与病魔作战,做人民群众的健康守护者,他始终与党同向、同行。
赵柏林,92岁,北京大学物理学院教授,中国科学院院士。
他是大气科学和遥感学家,进行了人类首次乘气球入云测量云中电荷的试验。他研制多频微波辐射计系列,这一研究成果跨入世界先进行列。
建成大气遥感站、建成低空大气遥感系统在海洋进行观测,这些成果受到国际上的重视。赵柏林院士极大地推动了我国大气科学的发展与成就。
年轻时两赴东北,深感“亡国奴”之苦,赵柏林院士满怀深情地说:“我是在新时代共产党的领导下成长起来的,给了我很多机会和荣誉”,“现在是最好的时候,没有过去,你就享受不到今天的好。”
赵柏林院士是九三学社社员,这是他见证中国共产党为人民谋幸福的心声。
杨芙清,89岁,北京大学信息科学技术学院教授,中国科学院院士。
让杨芙清院士最忘不了的是1973年的那个晚上响彻机房的《东方红》歌声,这首《东方红》宣告了我国第一台百万次集成电路计算机研制成功,打破了西方的封锁。
150机的研制成功是在党的领导下产学研用相结合的成果,也是我们国家在这一方面的初步尝试,饱含着杨芙清院士的心血。
从1955年加入中国共产党至今,她见证中国在党的带领下日益强大。“为国奉献,我之所愿”,这是她从少年时代至耄耋之年不变的初心。
陈佳洱,87岁,北京大学原校长,北京大学物理学院教授,中国科学院院士
上世纪50年代,陈佳洱把一张床搬到实验室,开启了他跋涉核物理的山路、攀登加速器研究的高峰的征程。
陈佳洱与合作者研制出国内第一个测量β射线的核子计数管,第一个α计数管,制造出能量达到30 MeV的电子感应加速器。
“中国要有发达的工业,要有自己的两弹一星。”他长期致力于粒子加速器的研究与教学。
“我们就拼命干,一定要把核科学、核技术,让学生掌握起来。”他为我国核物理科学事业培养了一批批人才。
“整个中国能不能强大取决于青年一代,青年强,国家强。”这是有着69年党龄的陈佳洱院士对青年一代传承红色基因寄予的殷殷期望。
王阳元,86岁,北京大学信息科学技术学院教授,中国科学院院士。
20世纪80年代,他领导研制了我国第一个大型集成化的ICCAD系统,摘下了ICCAD这颗“皇冠上的明珠”。他是北大微电子学科奠基人和我国集成电路产业的开拓者之一。
他主持研制成功我国第一块1024位MOS随机存储器,主持开发了五套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微机电系统工艺,使我国进入能自行开发大型ICCAD工具的先进国家行列。
“一个爱国的科学家去从事国家最亟需的事情,这是理所当然的最神圣的职责。”用自己毕生掌握的知识研究“中国芯”,回报祖国,这是王阳元作为一名老党员赤诚的中国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