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刹海和鲁南地区将探索新型居民自愿腾退方式,“整院的居民都同意走再走” “西城区在历史文化保护区的保护与发展上,已经把拆迁模式彻底废除了。”
昨天会议一开始,作为主持人的西城区委宣传部副部长孙劲松针对“拆迁”这个字眼做出特别说明。 近期,针对即将实施的什刹海文保区的保护中,也传出要拆迁的传言。
他认为,西城区在探索新模式时,杨梅竹斜街的保护项目取得一定的进展和经验。 试点 杨梅竹斜街三成住户选择搬走 西城区大栅栏琉璃厂指挥部负责人介绍,杨梅竹斜街保护修缮项目按平等自愿、协议腾退方式进行了人口疏解和空间的腾退,采取的是货币补偿及定向房安置方式。
在2011年6月到8月间,和2012年的3月到5月间,分两次进行了集中腾退。共有529户居民选择腾退,约占腾退数的30%。
其中有418户选择房源安置,总计使用房源547套。 家住杨梅竹斜街106号院的孙兴芹选择留下,大院里16户居民有6户选择搬走。
“主要是我家里老人身体不好,还是留在这里去医院方便点。”孙兴芹回忆,当时,工作人员到院里来通知疏解政策,她说出意愿,工作人员并没强求。
106号院里的洋灰地面现在砌上了砖地,孙兴芹原本漏雨的家,如今加盖了一层屋顶,屋内地面也砌上了砖,墙砖和立柱也重建了,替换掉已烂掉的墙砖。
“这些都是政府掏钱搞的修缮。” 对于杨梅竹斜街腾退后的房屋,大栅栏琉璃厂指挥部这位负责人说,他们目前提出“平移”方案,就是拿出空房,把几个院没走的人家集中起来,搬到一个院里,这样就可腾出一个整院利用。
目前,四合院平移的试点院落(炭儿9号)设计方案已完成,计划7月中旬施工。 推广 什刹海将推整院自愿腾退 “拆迁”和“腾退”如今已成为即将启动的什刹海地区居民们最关心的事。
“那什刹海拆迁工程居民留多少人?”一位什刹海地区的居民们提出问题。 “西城区的文保区今后‘拆迁’这个词没了,这个词已经走入历史了,不会存在拆迁。
什刹海项目主要是白米斜街片区,我们是参考杨梅竹斜街的模式,按照居民自愿腾退的方式去进行,所以没有任何预设比例,走多少人,要看大家自愿情况。”
孙劲松说。腾退出的院子并不拆,拆的只是违建。 他表示,什刹海和鲁南地区将探索与杨梅竹斜街稍有不同的腾退方式,“希望能整院腾退,一整院的居民都同意走再走,如果有一部分走,有一部分不走,那就先不动,愿意走的提供对接安置房,留下来的把小厨房这些违建拆了,是这样一个模式。”
难题 政府财政背负腾退包袱 但放弃了拆迁、开发模式,资金就成为一个制约旧城人口疏解的瓶颈问题。孙劲松说,商业资本因回报要求较高,所以很少介入这种项目。
杨梅竹是西城区第一个实施的项目,完全是政府投资。 大栅栏琉璃厂指挥部负责人介绍,杨梅竹斜街腾退的这529户,用的是市区两级政府的投入,大数在15个亿,“目前,大量的钱用在腾退居民的住房和补偿上。
其实真正杨梅竹斜街的建设,相比之下少得可怜。” 按照《北京城市总体规划(2004年-2020年)》要求,到2020年北京旧城人口从180万降到110万,平均每年疏解4万人。
应对疏解人口的巨大开支,是摆在旧城面前的大问题。 昨天会上,其他一些文保区胡同的居民也在询问自己片区何时能改善。
孙劲松坦言,“政府也不能举债过日子,所以要一步一步实施,根据对接房源的情况,财力的情况,包括居民改造意愿的情况。”
而旧城改善后胡同的社会管理,也是摆在政府面前的一项新课题。孙兴芹说,如今杨梅竹斜街,街道已扩宽,道路也重新铺设,但随之而来的违法停车却增多了,走在路上,感觉仍然是狭窄的胡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