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今文言文字词词义的变化规律是什么?
2021-03-03

文言词汇是构成文言文的基本要素,从意义和用法上可分为实词和虚词。从数量上说实词远比虚词多,从理解、掌握的角度说也比虚词难,因此词汇学习的重点在文言实词。

文言文选文大都在课外,且都是整篇的阅读试题。一般对常见实词的考查有两种情况,一种是单独命题,例如2008年全国考试题对“檄、喻、稽、杜行”等词语的考查,就属于单独命题的性质。

另一种是隐含性命题,是指在文句翻译中的间接式测评,如每年的文句翻译试题。

为了有益于文言文备考,下面从古今词义的变化的角度谈一谈文言实词的复习。

1.词义扩大。如:“江”,古代专指长江,现在泛指一切大的河流;“好”,古代指女子相貌好看,现在泛指一切美好的性质。

2.词义缩小。如:“臭”,古代表示好坏气味均可,现在只表示坏气味;“让”,古代既可表示辞让、谦让之意,又可表示责备之意,现在后一意义不用了。

3.词义转移。如:“涕”,古代指眼泪,现在指鼻涕;“偷”,古义是苟且、马虎、刻薄、不厚道,今义转移为偷窃。

4.感情色彩变化。如“卑鄙”,古时表示地位低下,见识浅陋,并无贬义,现在则指品质恶劣,变为贬义词;“爪牙”,古代是得力帮手之意,是褒义词,现在是贬义词;“锻炼”,古代除有冶炼之意外,还有玩弄法律对人进行诬陷之意,属贬义词,现在是褒义词。

5.名称说法改变。如“目”改称“眼睛”、“寡”改称“少”等。此外,还有词义的弱化和强化等。要特别注意一些古今同形异义的双音节词,如:亲戚、妻子、中国、非常、其实、春秋、烈士、牺牲、故事、中间、祖父、交通等等。

古今汉语的继承和发展关系,表现在词汇方面是有些词的古代意义一直保留到今天,而有些词的古代意义则随着社会的发展而先后发生了或大或小的变化。

古今意义相同的词,不会给阅读古书带来什幺妨碍。值得注意的是古今意义不同的词。这类词有的和现代汉语词不同,有的在古代不同时期词义也先后有所不同。

例如:

①反袂拭面,涕沾袍。(《公羊传哀公十四年》)―“袂”(mèi),衣袖。“涕”,眼泪。

②一兔走,百人逐之。(《商君书定分》――“走”,跑,逃跑。

③若舍郑以为东道主,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君亦无所害。(《左传僖公三十年》)――“东道主”,东方道上的主人。“行李”,外交使节。

“共”,通“供”,供应。

④齐君之语偷。臧之仲有言曰:“民主偷必死。”(《左傅文公十七年》)――“偷”,苟且,不严肃。

大家都在看
本站系本网编辑转载,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请在30日内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内容!本站文章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内容为作者个人观点。本站只提供参考并不构成任何投资及应用建议。本站拥有对此声明的最终解释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