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程开发三种模式的优缺点?
2021-05-02

1、目标模式不仅是现代课程开发中最具权威性的理论形态,而且是现今教学实践领域中运用最为广泛且日益稳固而精细的主流性课程的开发及教材的编写与处理模式。

它把一般的、宽泛的目的分解为具体的行为目标,并根据这些行为目标来选择和组织课程的内容,最后根据目标实现与否来评价课程的成败。

但诚如奥利瓦所言:“我们不能说任何一种模式内在地优越于所有其它模式,例如,某些课程开发者长期遵循泰勒模式,并取得较大成功,但从另一方面讲,这并不意味着泰勒模式代表着课程模式发展的极限,或所有教育者都对其满意。”

目标模式也受到了很多批评。尽管,目标模式提出了一系列较容易掌握、具体化、层次化的程序及方法,对于提高教学效率,提高教学过程的计划性、可控性,有着重要的促进作用,但是受实用主义哲学及行为主义心理学这个基础理论的制约,它的缺陷却也是明显的。

具体表现在

1. 过分强调可测的教育目标,而把理解、思维、个性特征、态度、情感、意志等这些难以量化及测量的高级的认知过程、情感过程、非智力因素排除在外,从而造成教育过程中真正重要的目的与价值被掩盖和忽视。

2. 并非所有学科的学习结果都能预先得以确定,尤其是对于人文、艺术等特别强调高智慧品质和创造性思维的科目来说,若预先确定行为目标,则易引起不符合学科要求的格式化和标准化反应。

3.依据行为主义的小步子原则将目标细化为若干级层及单元,使其易操作、易量化,但使目标模式的课程开发染上了浓郁的操作主义、机械主义色彩。

4. 由于过分强调明确而具体的教学目标,从而使课程的内容建立在这种预设的目标基础上的,导致教学的结果不过是这种预设教学目标的“复制”品,教学评价只关注“复制”的程度和效果,课程只是充当“复制”的媒介和手段。

而这歪曲了课程的本质内涵及功能,抛弃了课程对于促进学生认知、情感、个性及创造性等多方面全面和谐发展的重要意义。

过程模式基本的课程开发思想的确在很大程度上弥补了目标模式的缺陷和不足。其对目标模式的批判不仅恰到好处,而且切中要害。

2、在过程模式中,作为“研究者”的教师发挥着中心的作用,从而使课程规划、发展过程成为一种研究过程。这一理论与模式对于激发教师参与课程改革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具有重要的意义,用斯坦豪斯的话来说,“过程模式”可鼓励教师无穷的探索,更多的革新尝试,更少的教条主义,更加意识到革新失败的可能性与进行矫正性调整的必要性。

但是劳顿认为,尽管“过程模式”对发展教师的专业技能是极好的,然而从国家、地区或学校规划的角度讲,其缺陷是显而易见的;

而且还有一个角色冲突的问题,“过程模式”中,教师既要充当高级学习者,又要充当评价课堂学习中成败的观察者,这样是很难做到客观评价的。

3、情境模式作为当代最有影响的三大课程开发模式之一,被视为既能包含目标模式,又能包含过程模式的综合化课程开发模式,是一种灵活的、适应性较强的课程开发模式。

该模式并不预先进行某种“手段—目的”分析,而只是促使课程开发人员注意课程过程中的各种要素和问题的各个方面,同时把这一过程作为一个有机的整体来对待。

大家都在看
本站系本网编辑转载,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请在30日内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内容!本站文章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内容为作者个人观点。本站只提供参考并不构成任何投资及应用建议。本站拥有对此声明的最终解释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