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李尔王》中的考狄利娅?
2019-09-30

道德是通往超人路上沉沦的意志。———弗雷德里希·尼采看完《小偷家族》,才明白为什么它会得金棕榈奖,如果这部电影没有获奖,这个奖就没落了。

《李尔王》与道德的悖论

李尔王有三个女儿,高纳里尔、里根和考狄利娅。年迈的李尔王问她们,你们有多爱我?高纳里尔和里根用尽世间所有华丽的词藻,只有考狄利娅认为,她爱李尔,就如一个普通的女儿爱她的父亲,一分不多,一分不少。

李尔王一气之下将考狄利娅远嫁法国,并把权力分给了另外两个女儿,结果却被两个女儿赶出了城堡,在暴风雨中的荒野里疯狂。

考狄利娅听闻此事,从法国兴师讨伐,要拯救她深爱的父亲,这是一个多么闪耀道德光辉的行为啊,最后的结局难道不应该是两个女儿遭到上天的审判堕入地狱,考狄利娅成功拯救了李尔,并且过上幸福的生活吗?

莎士比亚没有这样写,在《李尔王》中,考狄利娅被英军俘虏,最后被爱德蒙处死,李尔抱着女儿的尸体悲愤而死,这才是世界的本来面目,在这个真实的世界中,道德只不过是沉沦的意志,太轻易就被摧毁了,因为它充满了悖论,并且永无彼岸。

莎士比亚的伟大正在于此,他的四大悲剧,无不深刻地向人揭示世界与道德的不同,世界就是一场悲剧。

《小偷家族》的必然结局

一个看似家庭的组合,几个被社会遗弃没有任何的血缘关系的人,选择了共同生活。在这个屋檐下,他们充分释放出对家庭的渴望,试图用对彼此的关爱,在社会道德的框架外构建一个新的家庭。

虽然他们生活拮据,不得不用偷窃来维持生计,但那种类似于亲情般的感觉慢慢地产生,并逐渐浓烈。

当这一切渐入佳境的时候,突如其来的变故又将其无情摧毁,影片的美就来自于这种无情的毁灭,在社会道德的碾压下,这种类似于亲人的爱脆弱得如同一只蚂蚁,向众人宣告着整个世界就是一场悲剧。

其实这个结局在他们试图释放对家庭的渴望时就已注定,你若逃离道德,就不要用道德来约束自己。当“父亲”试图让“儿子”喊自己爸爸的时候,当“儿子”觉得偷窃是一种罪恶的时候,当“妈妈”在和“大女儿”讨论她心仪的男生的时候,当“爸爸”和“妈妈”如干柴烈火一般滚床单的时候,当“奶奶”去世后大家既惧怕被发现又不愿遗弃她的时候,这一切早就已经写好了结局,就是毁灭。

人性和道德之间,就是一个悖论。道德是完美的,但却是无法达到的,人性是不完美的,却是真实的。在道德框架里的家庭,是规定了由血缘来组建的,小偷家族试图要组建的家庭,由于没有血缘,自然不能按照道德的规定来组建,而是要由人性自发而来,否则就没有存在的基础,所以当这一切被道德侵蚀时,就沉沦了。

剧本

一、编剧

二、导演第三

野史里描述李白,自称“酒量第一,剑法第二,诗文第三”,可是这排第三的诗文,也是流传了千古。如果要以这部片子给同时为导演、剧本、编剧的是枝裕和做一个排序的话,我想应该是剧本第一,编剧第二,导演第三。

剧本是充满洞察力的,洞察力是一个剧作家的根本。这个家庭在现实生活中是不存在的,是枝裕和虚构了一个这样的家庭,但在观看整部影片的过程中,却无不感觉真实,因为作者已经把这个世界的真实肢解得体无完肤,再用一个虚构的离经叛道的故事包装起来,把每一个观众暂时带出了社会,这就是它的伟大之处。

编剧是充满想象力的,想象力是编剧最优秀的品质。一个离经叛道却又始终无法逃脱道德侵蚀的家庭不是寥寥数笔可以勾勒的,而是体现在每一个行为中,父子之间如果不是父子之间应有的交流方式,应该是什么样的呢?

是枝裕和在处理每一个细节的时候都有严密的构思,比如父亲在海边教儿子游泳时的一段关于性成熟的对白,看似合理,但是你若把这段对话扔到现实中,特别是在日本这个国家的背景文化里,特别是底层未经受太多教育的家庭里,是完全不合理的,这也正是编剧想象力的体现。

导演是充满表现力的,表现力是导演能力的标尺。回顾这部影片,无数的镜头让你记忆犹新,是枝裕和对于画面有异于常人的理解,悲剧佐以唯美的固定镜头,给人以站在世界边缘审视的感觉,帮助观众跳出社会的束缚,暂时可以接受这荒谬的组合。

平行的拍摄是客观的,冷漠的,但是画面却是最美的。是枝裕和光凭导演,就可以冠绝天下,可是他还有编剧,还有剧本,不拿金棕榈,实在是没有天理了。

这是我今年看过的最好的影片,没有之一。

大家都在看
本站系本网编辑转载,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请在30日内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内容!本站文章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内容为作者个人观点。本站只提供参考并不构成任何投资及应用建议。本站拥有对此声明的最终解释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