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营连锁便利店就像养猪!
作为一个连锁便利店资深管理人员,本人在全球便利店龙头企业“七仔”工作六年,现在管理一个民营便利店品牌,深感连锁便利店生存与发展之不易。
“便利店”这一概念诞生于上世纪四十年代的美国,前生是从冰店(南大陆制冰公司)转型的杂货店,时至今日还有好多美国人把便利店叫做"grocery(就是杂货铺的意思)"。
这家杂货店的店名以营业时间命名,就有了“7-eleven”这个全球最大的连锁便利店品牌。
真正把便利店这一概念真正发扬光大的是日本人,伊藤洋华堂于1973年把七仔进入日本,并且发扬光大,在日本开了数万门店。
1990年,南方公司申请破产,伊藤洋华堂购买了73%股份,七仔正式成为一个日本品牌。
便利店在日本的成功,主要原因是满足了日本人口密度高、生活节奏快的市场特点。
中国经济高速发展,生活节奏加快,人们愿意为了节省宝贵的时间而愿意支付比超市贵一点的商品价格,就产生了对便利店的需求。
从上世纪九十年代,日本四大便利店品牌纷纷进入中国市场,同时也孵化了一部分的本土便利店品牌(美宜佳、每一天、天福等),但至今还没有现成全国性的便利店连锁品牌。
随着马云的忽悠,中国便利店于2015年迎来了风口,各路资本纷纷涉足便利店行业,便利蜂、猩便利、雅堂小超苏宁小店等新品牌像雨后春笋般凭空诞生,群魔乱舞。
泡沫吹得越大,爆的越快。疯狂过后,遍地鸡毛。2018年至2020年一季度,仅仅Z州一地,倒闭或者退出市场的有本土的豫便利、爱便利,外来的凤凰优选、顺丰优选、苏宁小店等。
为什么,因为每个行业都有一个发展规律,便利店也要遵守这个规律:初级阶段(低端的夫妻老婆店),中级阶段(本土的连锁便利店品牌),高级阶段(七仔、全家等日本品牌)。
每个阶段都要循序渐进,不能拔苗助长。
近期身边的朋友一直在问我,七仔和便利店今年要进入Z州了,你担心吗?会不会市场空间更小了?我回答:怕个卵?!
Z州经济及城市发展在近十年才开始腾飞,便利店市场起点远远落后于周边城市(西安、武汉等),城市居民都是从周边的小城市甚至农村迁入,生活节奏慢、品牌忠诚度低、价格敏感,一万多家低端的夫妻老婆店(包括豫便利、爱便利这种松散型的品牌加盟店)就可以完全满足消费者的需求。
Z州本土连锁便利店品牌多数是在2015年左右创立,经过五年的培养,Z州消费者的购物习惯才开始慢慢的向品牌便利店倾斜,也就是我说的中级阶段。
至于说七仔、罗森、全家这样的日资品牌,因为其“三高一低”(投资成本高、运营成本高、商品价格高,可开店空间少)的特性,除了北上广深等一线城市外,在二三线城市普遍陷入死地(规模上不去,巨额亏损中)。
三全获得七仔HN省的特许经营权,从消息泄露后股价已经涨了30%,花一个亿开几个店应付一下日本人等于白嫖,无所谓。
至于便利蜂,因其资本属性玩的是和瑞幸一样的套路,结果如何大家都懂,人家追求的是流星短暂的璀璨。
综上所述,本人欢迎七仔和便利店为Z州人民提供更加丰富的选择,有了他们作为背景,除了部分装逼人士(例如花3.5去七仔买一瓶本土便利店卖3块的可乐,还在朋友圈炫耀这瓶可乐是在七仔买的),绝大本土消费者更加愿意选择便利店本土连锁品牌。
可笑的是,某家本土品牌,认为是狼来了,加快跑马圈地,拼命开店。结果是新店质量下来了,成本增加了,御敌于千里之外的战略目的没有达到,一年之内自己内部却先爆了。
不是说日本便利店品牌做的不好,反而是因为他们做的太好,提高了无谓的成本又转嫁给消费者。
在七仔买的可乐真的好喝一点吗?
奉劝所有有意投资日本品牌便利店的老板,如果您所在的城市还没有进入完全成熟的中级市场阶段,那请您把打算投资日本品牌的钱(至少准备一个亿)交给一个靠谱的管理团队去打造一个属于自己的便利店品牌,投资回报更高!
便利店是一个弯腰拾钢镚的行业,投资大回报慢(七仔进入广东熬了二十年才真正盈利),需要形成规模化(网点数量、品牌影响力等)并通过规模采购降低商品成本、开发营业外收入等措施才能开始盈利。
所以我把经营一个品牌便利店比喻为养猪(猪是可爱的,全身都是宝)!养殖户从小猪到肉猪的养成过程,都要不断的投入资金与时间。
养殖户在把猪养大卖出前只有不断的投入,没有一分钱的收益。养殖户傻吗?不傻!猪吃的越多,养殖户花的饲料成本越多,但猪吃的越多长的膘越多,将来才能卖出好价钱!
所以,做便利店在形成规模前(单一城市内至少100家)不能考虑赚钱,反而要保证资金投入,不然前期的投入将血本无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