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物易物,听起来是一件多么古老的事情,似乎一下子把我们带回了农耕文明的前期。当然,我们比古人要fashion多了,因为古人以物易物,是因为没有货币;
而我们以物易物,是为了让自己的资源配置更合理。
在互联网时代,以物易物的声名大噪,要归功于一位叫麦克唐纳德的加拿大小伙,
从2005年7月至2006年7月,在一整年的时间里,他用一枚红色大曲别针,经过16次物物交换,最终换得一幢别墅一年的使用权。
“别针换别墅”成为当时让人们津津乐道的话题,甚至人们还发明了“换客”一词,用来描述那些乐衷于在网上以物换物的人。
其实,在商业社会,以物易物早已成为了一种商业模式。公司与公司、公司与消费者之间,商品并不通过货币结算,而是通过其他商品或者服务来支付。
对于交易的双方来说,这样的模式都能给自己带来价值。
百事可乐的“易物换物”就是一个经典案例。当年,他们要要把可乐卖到苏联去,受制于苏联当时严格的外汇管制,他们决定用糖水换回伏特加和货船。
虽然没有收到现金,但是伏特加在美国可以大卖,货船也有用武之地,百事就用这个巧妙的方法,占据了苏联的可乐市场。而竞争对手可口可乐直到苏联解体,才得以进入这一市场。
商旅出行行业的企业,也是以物易物的高手。Magnolia酒店用闲置的房间跟电子设备制造商交换电视等产品,用最低的成本改善了客人的体验,而电子设备制造商不仅清理了库存,也多了一种向消费者展示自己产品的渠道。
鲁夫汉莎则用自己闲置的地产设施换来了媒体投放和航油。
垃圾兑换超市在城市来说是看不到的,但是在一些农村后者小乡镇来说,现在已经开始火起来。
垃圾兑换超市简单的来说还是以物易物,就是用你的垃圾,兑换一些生活用品,比如说洗衣粉,洗洁精,香皂,牙刷,牙膏啊等等一些日常用品。
表面看起来好像也没有什么新奇的,不就是用垃圾换一些生活用品吗,但是这种模式,现在在很多的小乡镇开始复制,未来会越来越多,为什么?
因为这是一个环保的话题,你想啊,用垃圾换生活用品,这些居民平时就会用生活中的一些可以回收的垃圾积累起来,甚至有些居民还在马路边见到可以回收的垃圾顺手捡起来然后拿去兑换产品。
在大城市可能基本上很少人这样做,但是在一些小乡镇和农村来说就会有很多人这样做,有了这种超市,街道是不是变干净了?
街道干净了环卫工人是不是不需要那么多了?治理环境的投入是不是减少了。
所以这种超市的出现,环境得到提升,政府还会有补助,具体补助多少,这个要根据地方的政策。
那么这些垃圾然后再进行分类回收,在统一由一些有处理能力的公司进行回收再加工。所以现在很多的地方都在实行这种模式,因为发动群众来保护环境总比自己单干的好啊。
所以国家也在倡导这件事情。
说了这么多,不知道大家有没有悟到一点商业机会?如果你把垃圾兑换变成与用户接触的一种媒介,通过垃圾兑换产品获得与用户接触的机会,建立信任从而销售更多的产品呢。
如果说把垃圾兑换超市和生活超市连接起来,因为现在这些垃圾兑换超市是仅限于兑换,不销售,但是用户仅用一些生活垃圾兑换的产品肯定是不够用的啊。
所以,如果两者结合起来,让用户来你这里用垃圾兑换产品,一个月来几次,你来了就有机会卖给你产品,即使我不推销你也要买啊,因为生活用品你总要买吧,我不信你总是来我这里兑换产品,而去别的超市购买东西,除非我的价格贼贵。
即使用户来了不购买,也不亏,因为有垃圾啊对吧,这个可以卖啊,中间还有利润呢。所以在兑换产品上也不存在亏本。
所以,如果全村的人都来你这里用垃圾兑换生活用品,当然指的是附近的,你的小超市生意还不好?你今天用垃圾兑换一包洗衣
粉,但是你家油没有了,你要不要买?农村人最讲究人情了,所以这帮人久不久来兑换一些产品,兑换产品的同时再购买一点其他的东西。
有了这么多忠实的用户,赚钱基本上是不存在问题的。
你可能会说,垃圾兑换产品可行吗?用户不积极怎么办?这个就是你的问题了,国家在倡导这件事也在做这件事,而且在一些乡镇已经验证过,确实比较多的用户来兑换,一天可以干到上千块的价值兑换产品。
也就是说这种模式是验证过的,环保啊,国家也在支持这件事,你不懂借点力?一个县级的乡镇有多少?如果都是你去运作的话,把这些点都拿下,收垃圾可以赚钱,卖产品可以赚钱,国家也会有相应的补助,隔壁老黄的便利店都得倒闭,你信不信?
在营销层面来说,追求的是增加用户的接触频率和用户的忠诚度,而这个恰恰能达到这种效果,关键的是,用户自动过来,又不需要推广宣传。
好了,有些东西不能说太明白,说太明白估计明天就见不到大家了。懂的自然懂,不懂的说再多也不懂。
所以,农村包围城市,打仗年代可以这样干,赚钱年代仍然可以这样干,环保和赚钱你怎么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