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思是: 孔子说:“不断地求取知识,以至于不在对现实世界的事物产生困惑;真诚的待人如己,以至于不在为个人得失而忧愁;
勇敢的实践前行以至于不在畏惧任何困难。”
出自:《论语·子罕》本篇共包括31章。涉及孔子的道德教育思想;孔子弟子对其师的议论;此外,还记述了孔子的某些活动。
原文:
子曰:“知者不惑,仁者不忧,勇者不惧。”
评析:
在儒家传统道德中,智、仁、勇是重要的三个范畴。《礼记·中庸》说:“知、仁、勇,三者天下之达德也。”孔子在这是教自己的学生一种自尊、自信、理性、平和、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
扩展资料:
哲理详解:
“智者不惑”就是能够在一团迷雾里面找到事情的源头和解决的办法,不会因为无头绪而感到心烦意乱,失去辨别的方向。智者不管遇到什么事情都能够保持一颗冷静的心。
镇静地对待生活里的变故,而不会因为一些突发的事情而乱了阵脚。“仁者无忧”就是说有仁德的人没有忧愁和烦恼,只有快乐。
大而言之就是面对国家天下的事情,都能够做到无忧无虑。
遇到的事情都有办法解决,即使遇到的事情没有办法解决也能够坦然地接受,这就是“仁者无忧”。君子不会把自己的担忧之情表现在脸上。
君子的器度就要求君子有临威不惧的气魄。真正的仁者心里怀揣着的是一份雅士的淡定,不会因为突发的事情而乱了阵脚,找不到方向。
所谓的“勇者不惧”就是要求人要做到内心坦荡。
不会因为任何事情而扰乱修养的心智。面对生活,敢于坚持真理和坚持自己的意见。人生应该坚守自己的本分,坚守自己的人生理论,当然这个人生理论是以公正、公平为前提的。
面对诽谤或谣言,做到“不做亏心事,不怕半夜鬼敲门”的境界,这就是君子的坦荡之心,人生能够做到这样也就没有什么恐慌了。
典故故事:
有一次孔子的弟子司马牛请教如何去做一个君子,孔子回答说:“君子不忧愁,不恐惧”。司马牛不大明白,接着又问:“不忧愁不恐惧,这样就可以称作君子了吗?”
孔子的回答是:“内省不疚,夫何忧何惧?”也就是说,如果自己问心无愧,那有什么可以忧愁和恐惧的呢?
当然,君子坦荡荡,不仅是一个行为端正的问题,同时也来自于人的内在品德。古人认为,君子有三种基本品德——仁爱、智慧和勇敢。
孔子说:“仁者不忧,智者不惑,勇者不惧”。
也就是说人如果有着一颗博爱之心,有着高远的人生智慧,有着勇敢坚强的意志,那么他就必然会具有良好的心理和精神状态,从而心底宽广、胸怀坦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