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大学历史系辛德勇教授的名声是越来越大了,以致被网友称为“辛神”。我想这“神”字,也不是网友真的把他奉为神明,而是表达对他的学问的敬佩。
这是粉丝对他的追捧,同时也反映出网络语言的活泼。
家谱馆的朱会长原来说过,常州知道辛德勇的人不多。我想确实如此,可能与研究的方向有关。
辛教授的学术造诣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历史地理学和古籍版本学。我对这两个方面一窍不通,也毫无兴趣,却因一个偶然的事件与他有过一次间接“接触”。
大约在2012年的时候,朱炳国会长给我发了一个文件,是辛教授写的文章《题苏继庼先生旧藏清抄本<考定苏文忠公年谱>》。
因为里面写到郑鄤,所以朱会长特意发给我看。
看了这篇文章,我才知道郑鄤的《考定苏文忠公年谱》原来还有单行本传世,这促使我在几年以后与家姐一同点校这篇文章,我们点校过的《考定谱》经朱会长发到了《谱牒文化》2018年第2期上。
后来我把它发到道客巴巴网站,有天网站通知我,有人下载了。我因此感到,郑鄤这篇文章的价值,不会永远被淹没。清抄本的存在本身就是一个例证。
当时还有一个感觉,辛教授对郑鄤作为政治人物进行评价,大胆而直抒己见。他这样写郑鄤:“惟金无足赤,世无完人,郑鄤立朝大节,正义凛然,足以彪炳千秋,与天地长存,与日月同辉。”
在我看到的现代学者写及郑鄤的文章,从来未有如此表彰郑鄤,一般只是对郑鄤寄予同情与惋惜而已。我想辛教授论人的看法,和郑鄤说的论人须看立朝大节的观点倒有些相仿。
2013年的时候,我整理出一本书稿《郑鄤研究笔记》。朱会长热情地主动联系辛教授,请他为我的书稿写序。几个月以后,朱会长把辛教授写的序转发给我。
在序文的末尾,辛教授对郑鄤进行这样的总结:“郑鄤当然不是圣人。不管按照当时的伦理道德观念来看,还是按照我们对先贤更理想的期望来说,他都有明显的缺点;
作为一个政治家,尤其很不成熟。然而,为了社会的正义,郑鄤能够挺身而出,舍生取义,有此壮举,便足以彪炳千秋,偕天地共存,与日月同光。”
辛教授在文中还写到,“为了……,我们有必要大力表彰郑鄤”。不过当时我的想法是,只要能够还郑鄤以公道也就可以了。
可是后来由于某些原因,我的书稿未曾付印,所以也未使用辛教授所写的序。但是这件事,我不可能淡忘。对辛教授和朱会长,存有一种难以言表的感激之情。
过了几年,有网友惊喜地告诉我,辛教授新出的一本书《祭獭食蹠》里写到我的名字,并把书影发给我。我因而知道辛神把那篇文章收入了他的书中,并加了一个主标题:受难的先贤——郑燮贤《郑鄤研究笔记》序言。
到网上查看书的价格是85元,虽然价格不菲,但我还是咬牙买了一本,为的是在文字上留个纪念。
看了这本书,对辛神有了新的感觉,觉得他研究涉及范围广,真能写,写得文笔生动。我因此也成了他的粉丝,他成为我崇拜的一个偶像。
当然我和他有着天壤之别。他是著名的学者,名声越来越大,将来或许会成为公认的大师;而我只是一个永远的草根,况且已经是垂暮之年。
我所能做的,只是把郑鄤研究进行到底,不管自己水平高低。
最近在微信上发现辛神有个公众号“辛德勇自述”,就毫不犹豫地进行了关注。这几天他连发清代龚自珍的《己亥杂诗》,关注的网友不少。
有些网友在微信里和他对话交流。
今天他发了两张图片,标题是《该下的雨,终于还是会下来的》,另有文字:“此时,此刻,小窗外……”可见,虽然他是学问高深的学者,终究仍有普通人的一面,阴晴雨雪也进入他的视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