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我们拥有了面向未来的先进教育工具和教育产品时,我们的网络素养能否与时俱进,成为开展未来教育的先决因素之一。”
在日前由21世纪英语教育传媒、新教育研究院和腾讯共同举办的“青少年网络素养与教育创新论坛”上,全国政协常委、新教育实验发起人朱永新如是说。
2020年9月发布的《青少年蓝皮书:中国未成年人互联网运用报告(2020)》显示,未成年人的互联网普及率已达99.2%。
在享受数字生活带来快乐和便利的同时,一些未成年人对电子产品和网络的依赖不断加深甚至成瘾,如何提升青少年的网络素养,成为舆论关注的热门话题。
网络素养教育提上日程
值得关注的是,《青少年蓝皮书:中国未成年人互联网运用报告(2020)》同时显示,未成年人首次触网年龄不断降低,10岁及以下开始接触互联网的人数比例达到78%。
青少年“数字原住民”的特征愈发明显。
与此同时,关于未成年人触网出现问题等方面的报道不时见诸媒体。对此,有些家长视网络为“洪水猛兽”,有些家长认为网络服务于未成年人的作用更大。
家长态度不同的背后正是未成年人的网络素养这个焦点话题。
其实,放眼全球,网络素养教育并非新鲜事。朱永新介绍说,在英国,在网络普及之前,与网络素养教育相近的媒介素养教育就已得到关注。
如今,英国的媒介素养教育课程已经相当成熟,覆盖了从小学到大学教育全过程。“提升未成年人的网络素养,离不开家庭、学校、社会等多方共同努力,紧密联动。”
朱永新说。
在中国教育学会家庭教育专业委员会常务副理事长孙云晓看来,“家庭、学校、社会都需要形成一个共识。在网络时代,青少年的媒介素养、网络素养教育最核心是4个字——赋权赋能,不能把网络妖魔化”。
学校和家庭教育互为补充
北京师范大学曾做过一次大型家庭教育调查,调研结果显示,中小学生最需要的是“温暖的家”。有温暖的家,孩子就不容易沉迷网络。
北京师范大学心理健康与教育研究所所长边玉芳提供的数据也为上述结论提供了支撑。“通过大数据调研,发现亲子关系每增加10%,孩子的校园归属感可以增加约8%,网络成瘾问题可以降低约7%。”
这些调研结果都从侧面印证了家庭在孩子网络素养培养过程中的重要作用。
正在北京读初中的董一玮上小学时很喜欢玩游戏,父母的做法不是阻止他玩,而是推荐了两款适合他的游戏,“因为他们认为游戏不仅是娱乐放松的方式,还是可以获得正向收获的途径”。
事实证明,董一玮通过玩父母为他选择的两款游戏,不仅提升了创造能力,还提高了英文水平,更为他日后正向利用网络奠定了基础。
朱永新表示,父母的网络素养对未成年人的网络素养培养至关重要。“应当将家庭纳入网络素养教育体系,首先让父母懂网,学习如何在网络问题上与孩子建立开放友好的沟通。
比如,家长可以和孩子协商建立网络使用规则,约定每天的手机使用时长,帮助孩子培养自我控制、自我管理的能力。”
就学校在网络素养培养过程中应该发挥的作用,北京市朝阳区呼家楼中心小学集团校长马骏举例说:“对青少年来讲,最好的教育莫过于自我教育,要让他们在实践体验过程中自己去认知和感受。
所以在我们小学,会用班会课的时间与孩子们探讨网络时代的优势与弊端。”
网络服务商应负起责任
在提升未成年人的网络素养过程中,社会的力量不可忽视。正如“青少年网络素养与教育创新论坛”参与者发起的《青少年网络素养教育倡议》》所倡议的:“相关行业营造健康的网络环境,承担为未成年人提供安全网络空间和健康网络内容的社会责任;
全社会应合力缩小数字鸿沟,以网络素养教育带动教育扶贫,缩小教育资源差距。”
朱永新呼吁,要发挥网络平台和互联网企业的作用,提倡“科技向善”,探索新的数字技术,为未成年人打造一个健康友好的网络环境。
网络平台和互联网企业应承担相应的社会责任,事实证明,互联网企业在未成年人网络素养教育中大有可为。
在提升未成年人网络素养的社会支持层面,腾讯做出了积极尝试。2017年,为协助家长管理子女游戏行为,腾讯推出成长守护平台。
如今,该平台已经聚集了将近2700万家庭用户,每天有1049万个未成年人账号因超时被强制下线。
“社会要做的,是尽可能保护青少年的天性,引导其借助网络,培养起通用的学习能力。”腾讯公司副总裁姚晓光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