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堂五首其一表达的感情?
2021-05-04

南堂

其他含义

宋代苏轼组诗作品

《南堂五首》是宋代文学家苏轼创作的七言绝句组诗作品。此组诗围绕置身于南堂的种种感受而写,立意各自不同,五首分列开来,独立成篇,但又相互联接,组成一幅精美的山水人物画,表现了清静而壮美的自然环境,表达了悠闲自得的感情,创造出一种清幽绝俗的意境。

基本信息

中文名南堂五首别名南堂作者苏轼

作品原文

南堂五首

其一

江上西山半隐堤 ,此邦台馆一时西 。

南堂独有西南向,卧看千帆落浅溪 。

其二

暮年眼力嗟犹在 ,多病颠毛却未华 。

故作明窗书小字,更开幽室养丹砂 。

其三

他时雨夜困移床 ,坐厌愁声点客肠 。

一听南堂新瓦响,似闻东坞小荷香 。

其四

山家为割千房蜜 ,稚子新畦五亩蔬 。

更有南堂堪著客 ,不忧门外故人车。

其五

扫地焚香闭阁眠 ,簟纹如水帐如烟 。

客来梦觉知何处,挂起西窗浪接天。

注释译文

词句注释

⑴南堂,在临皋亭,俯临长江,是作者贬谪黄州后居住的地方。

⑵西山:即樊山,在今湖北武昌西,与赤壁隔江相对,上有苏园,为苏轼贬居黄州时的读书处。

⑶此邦:指黄州。台馆:楼台馆阁。

⑷浅溪:谓浅滩,近岸水浅处。

⑸嗟(jiē):表示赞叹。

⑹颠(diān)毛:头顶之发。《国语·齐语》:“管子对曰:‘······班序颠毛,以为民纪统。’”

⑺幽室:昏暗的房间。养丹砂:以炉火炼丹砂。置朱砂于炉中炼制,然后服用,为道家法术。苏轼《与王定国书云》:“近有人惠大丹砂少许,光彩甚奇,固不敢服。

然其教以养之,观其变化,聊以悦神度日。”

⑻他时:指旧时、昔日。时,一作“年”。雨夜:一作“夜雨”,一作“雨后”。困:指困扰。

⑼坐:介词,因,由于。

⑽坞(wù):四面高中间低的谷地,此处指坞中池塘。

⑾山家:山居的人家,此诗人自指。房:指蜂房。

⑿畦(qí):原指田畦,田垅,此处用为动词,指分畦种植。屈原《离骚》:“畦留夷与揭车兮,杂杜蘅与芳芷。”五亩蔬:孟郊《立德新居》诗:“独治五亩蔬。”

苏轼《问大冶长老乞桃花茶栽东坡》诗有云:“嗟我五亩园,桑麦苦蒙翳。不令寸地闲,更乞茶子艺。饥寒未知免,已作太饱计。”

五亩非实指。

⒀明窗:明亮的窗子。

⒁烧香:一作“焚香”。

⒂簟(diàn):竹席。

白话译文

其一

江上西山遮掩了一半江堤,此地的亭台楼阁一时间全都朝西,独有南堂建造在西南方向,可以卧看千张风帆在浅滩收起。

其二

我年纪已经老大,且喜眼力实不比以前稍差,虽然时常生病,头顶的毛发却未变花。特地在明亮处开一小窗,细写小字在这窗下,还又打开一个昏暗的房间,好观看炉火中如何炼制朱砂。

其三

从前每当夜雨绵绵,我总是烦恼着频频移床,因为厌憎添人愁闷的雨声滴在我满是客愁的心上。如今一听雨打南堂新瓦,似乎已闻到东坞一阵阵荷花幽香。

其四

山居的我割取了众多蜂房的原蜜,幼子新近分畦种植了五亩蔬菜。还有建好的南堂足可以待客,不愁友人的车马停满门外。

创作背景

这组诗作于元丰六年(1083年)南堂新葺之时。元丰三年(1080年)二月,苏轼到达黄州贬所,先寓居定惠院,后迁居距离大江八十步的临皋亭(驿)。

元丰六年五月,在友人的大力支持下,在临皋亭的南畔筑三间屋,苏轼名之曰南堂,完成后即景抒怀,作此组诗。

作品鉴赏

文学赏析

组诗的第一首开头二句描绘临皋亭依傍西山,俯临长江的地理形势。接着用特写镜头刻画南堂窗含大江,极目远眺的景色:只见江中千帆停泊,江面一片烟波渺茫。

淡淡几笔,勾勒出一幅景物寥廓的画面。

第二首由景及人,写南堂主人公的形象。前二句描写诗人虽已年老,却依旧眼明身健,两鬓青青,见出他身处逆境却能泰然自若的开阔胸襟,以及尽管政治上遭罹严酷的打击,精神则不可屈曲的坚毅性格。

后二句展现诗人明窗下写小字,幽室中养丹砂的日常生活场景,由此显示他宁静淡远的心境。苏轼谪居黄州后,常常“焚香默坐,深自省察,则物我相忘,身心皆空,求罪垢所从生而不可得。

一念清净,染污自落,表里翛然,无所附丽,私窃乐之”(《黄州安国寺记》)。他专心写小字也好,学道士养丹砂也好,都是为了达到忘世忘物的清虚境界,从而得到心灵的充实和自我愉悦。

这境界是诗人从老庄、释道等思想中悟到、求得的。

第三首承上写诗人幽居的心境。这首诗环绕着对雨声引发的不同感受,表现了昔日与现今全然迥别的两种心境:过去每当夜雨时诗人便频移床铺,怕听点点雨声滴上愁心。

如今,久已安于逆境的诗人,心境已由愤激不平趋于超脱恬静。尤其是营造了临江的新堂,给他不幸的贬居生活增添了很多乐趣,诗中写出当诗人听到雨滴南堂新瓦的铿锵声,不由得浮想联翩,想象东坞的荷花被雨催开,进而想象已经闻到阵阵荷香。

诗人把艰危孤寂的贬斥生活也大大地艺术化了,这里体现了他对人生深深的热爱,以及随缘自适的乐观性情。

第四首抒写诗人的清贫生活。“山家”二句艺术地概括了诗人垦殖以自给的艰苦情景。“更有”二句则从躬耕自给写到新葺南堂,透露出困厄的家境稍稍有了点变化。

结局化用了陈平的故事,显示作者由南堂可以待客,不必为故人频来而担忧了。

第五首正面写安闲自得的情趣。这首诗描写了诗人扫地焚香、闭门昼眠的情景。诗中所写清凉如水的竹席和轻柔似烟的纱帐,美丽如梦境,也正是宜于做一场好梦的场所,于是诗人沉入深深的睡乡。

诗人写出有客到来惊醒他时,他仍速离惝恍,不知身处何所的情状,十分真切。末句以西窗外碧浪连接远天、浩渺无边的清远壮阔之景作结,衬托了诗人超然尘外的闲静心境。

这种心境,并非源于一般士大夫优游卒岁的生活,而来自诗人善处逆境的旷达性情。诗中表现的是一种潇洒清旷的宁静的美。

名家评价

邢居实:“东坡此诗,尝题於余扇,山谷初读以为是刘梦得所作。”

汪师韩《苏诗选评笺释》:“味在酸咸外。”

作者简介

苏轼(1037—1101),字子瞻,号东坡居士,眉州眉山(今四川眉山)人。父苏洵、弟苏辙都是著名的散文家。他是宋仁宗嘉祐二年(1057)的进士,官至翰林学士、知制诰、礼部尚书。

曾上书力言王安石新法之弊后因作诗刺新法下御史狱,遭贬。卒后追谥文忠。北宋中期的文坛领袖,文学巨匠,唐宋八大家之一。

其文纵横恣肆,其诗题材广阔,清新豪健,善用夸张、比喻,独具风格。词开豪放一派,与辛弃疾并称“苏辛”。有《东坡七集》等。

大家都在看
本站系本网编辑转载,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请在30日内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内容!本站文章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内容为作者个人观点。本站只提供参考并不构成任何投资及应用建议。本站拥有对此声明的最终解释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