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之子的写作背景?
2021-05-12

“地之子”,1930年代李广田以之作为诗题;前于他,1920年代,台静农已以此题名他的小说集。“地之子”应属五四新文学作者创造的表达式。

中国现代史上的知识分子,往往自觉其有承继自“土地”的精神血脉,“大地之歌”更是近代以来中国知识分子的习惯性吟唱。

亦如古代诗人托言田父野老,新诗人在让他们的农民人物倾诉大地之爱时,往往忘记了那份爱原是他们本人的。赫尔曼。黑塞在他著名的小说《纳尔齐斯与歌尔德蒙》中称艺术家、诗人为“母性的人”,此种人以大地为故乡,酣眠于母亲的怀抱,是由于他们富于爱和感受能力。

协和广场“对出租汽车司机说来不是审美对象,田野对农夫也不是审美对象”①,这却又不只受制于爱和感受能力,更因为赖土地为生的农夫不可能对田野持“非功利”的审美态度。

因而不无讽刺意味的是,近代知识分子由于摆脱了与“田野”的基本生存联系,脱出了农夫式的与自然的原始统一,才便于自命为地之子。

朱晓平在他的小说里说,知识分子向天,农民向地。或许只有“向天”者才拥有一块与农民的土地不同的“大地”,赖有超越基本生存关系的对大地的凝视,也才会有知识分子的乡村感知和乡村文化思考。

在中国这个泱泱农业大国中,广大知识分子与乡村,农民有千丝万缕的联系,他们对乡土,大地有着深广的文化感情。本书通过对大量中国现当代文学作品的分析、研究,探寻知识分子对土地,农民的文化感情及精神联系,揭示了作家与乡村、农民之间的文化关系及其文学表达方式。

对"知青文学"设有专章介绍、论述,也是此书的一个亮点。

大家都在看
本站系本网编辑转载,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请在30日内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内容!本站文章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内容为作者个人观点。本站只提供参考并不构成任何投资及应用建议。本站拥有对此声明的最终解释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