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福字的起源和演变的研究结论?
2021-04-28

“福”字的演变和研究

“福”字的解释为福气,福运,幸福。春节贴“福”字,寄托了人们对幸福生活的向往,对美好未来的祝愿。春节贴“福”字,是民间由来已久的风俗。

一、问题的提出

每到春节没有不提到福字的。

那福字的本意是什么?福字的演变过程有哪些?古代春节有哪些习俗?

这些问题我还要去仔细的观察和理解。

二、福字的研究方法

我研究的方法就是,

多阅读课外书,

在网上查询网络资料,

三、(1)福字的本意是什么?

福fú〈名〉(形声。从示,“畐”声。声符亦兼表字义。“畐”,本象形,是“腹”字的初文,上象人首,“田”象腹部之形。

腹中的“十”符,表示充满之义,则“畐”有腹满义。“福”“富”互训,以明家富则有福。本义:福气,福运。与“祸”相对)

  五福”源于古人对“福”的解释“一曰寿(长寿)”“二曰富(多才)”“三曰康宁(健康平安)”“四曰修好德(崇尚美德)”“五曰考终命(其命善终)”。

将其与合并:“衣

食是福”与“二曰富(多才)”相同,代表“物质”;“平安是福”与“一曰寿(长寿)”,“五曰考终命(其命善终)”相通属“平安、状态”;

“和谐是福”与“四曰修好德(崇尚美德)”同属精神范畴。

(2)福字的演变过程

福”字的演变之路 福(甲骨文):甲骨文,始于殷商,最早发现于河南安阳。是古代文字中时代最早、体系较为完整的文字。

是中国商代后期王室用于占卜记事而刻(或写)在龟甲和兽骨上的文字。

福(金文):金文,也称钟鼎文,始于周朝。商周是青铜器的盛世时代,青铜器的礼器以鼎为代表,乐器以钟为代表,“钟鼎”是青铜器的代名词。

所以,钟鼎文或金文就是指铸在或刻在青铜器上的铭文,这充分展示了商周青铜铸造业的发达。

福(篆书):篆书,又称石鼓文,起于西周晚年,兴盛于秦国,是流传至今最早的刻石文字。秦始皇统一中国后,丞相李斯推行“书同文,车同轨”统一度量衡的政策,简化字体。

创制统一汉字书写形式。一直在中国流行到西汉末年,才逐渐被隶书所取代。

福(隶书):隶书,起源于秦朝,在东汉达到鼎盛。隶书的出现,是古代文字与书法的一大变革。字体讲究“蚕头燕尾”、“一波三折”。

在汉武帝"罢黜百家, 独尊儒术"的思想统一下,隶书逐步发展定型,成为占统治地位的书体。

福(楷书):楷书又称正书,对于楷书,翁方纲所说:“变隶书之波画,加以点啄挑,仍存古隶之横直”。其特点是:形体方正,笔画平直,可作楷模,故名。

始于东汉。盛于唐代,楷书的名家很多,最著名的是楷书四大家,他们分别指是:唐欧阳询(欧体)、颜真卿(颜体)、柳公权(柳体)、元赵孟頫(赵体)。

福(行书):行书,介于楷书、草书之间的一种字体。它是为了弥补楷书的书写速度太慢和草书的难于辨认而产生的。笔势不象草书那样潦草,也不要求楷书那样端正。

草法多于楷法的叫“行草”。行书大约是在东汉末年产生的。

  福(草书):草书,形成于汉代,是为书写简便在隶书基础上演变出来的。代表作如晋代王羲之《初月》等帖。狂草出现于唐代,以张旭、怀素为代表,笔势狂放不羁,成为完全脱离实用的艺术创作,代表作如张旭《肚痛》帖、怀素《自叙帖》。

(3)古代春节的风俗和礼仪。

到了汉武帝时期,以正月初一为“年”,春节被固定为每年的正月初一,守岁、换桃符、燃爆竹等民俗也开始兴起,围绕春节的各项活动越来越活跃,仪式越来越完整。

经过两千多年的不断演化,最终成为中国的第一大节日。

春节真正成为普天同庆,全国参与的最重要佳节是从唐代开始的。大唐盛世气象,经济繁荣、百业兴旺、思想开明、文化璀璨。

这个时代春节的习俗与功能发生了重大变化,慢慢地从驱邪祈愿的神秘气氛中走了出来,将重点由祭祀神转向了娱乐人。

明朝的时候,春节的礼仪性和应酬性逐渐加强的同时,游艺性也得到进一步发展。人们在新年之际相互拜年,馈赠礼品的同时,舞龙、耍狮子、唱戏、说书、扭秧歌、荡秋千、踩高跷、跑旱船、做手工、玩游戏、比才艺等各种娱乐活动层出不穷,各地举办的庙会活动丰富多彩,给当时的人民带来了前所未有的的享乐。

晋朝时候春节的风俗:馈春盘

“立春咸作春盘尝,芦菔芹芽伴韭黄。互赠友僚同此味,果腹勿须待膏粱。”古代在立春有吃五辛盘的风俗。如《荆楚岁时记》载:“元日,……进屠苏酒,下五辛盘。”

周处《风土记》:“元日造五辛盘。”注云:“五辛所以发五藏之气,即大蒜、小蒜、韭菜、云苔、胡荽是也。”五辛盘就是春盘。

唐朝时候春节的风俗:饰梅花妆

  “初七人日又立春,梅花点额颜色新。此身若在含章殿,疑是寿阳宫里人。”古代以正月初七日为“人日”,《事物记》载:东方朔最初置“人日”。

此风俗传至唐朝,妇女多在脸上画各式图案;有“斜红、面靥”等名目;涂唇有“万金红、大红春、内家圆”等名目。

其实,妇女在脸上点画装饰,早在春秋战国时已经兴起了;长沙出土楚国女俑的脸上就有圆点的图案可证。到唐代发展为往脸上贴金箔花钿,成为一种化妆时尚。

宋朝时候春节的风俗之一:燃爆竹

“霹雳声中旧岁除,为惊疫魃燃青竹。一自火药发明后,难止新年放鞭俗。”据《神异经》载:西方山中有山臊,犯之则令人寒热。

但它怕竹子爆声。于是人们烧竹来赶走它。

唐代诗人来鹄诗云:“新历才将半纸开,小庭犹聚爆竿灰。”宋代王安石诗:“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

在火药发明之后,人们在春节仍然燃爆竹。范成大《爆竹行》中描写燃爆竹的过程:“截筒五尺煨以薪,节间汗流火力透,健仆取将仍疾走。

儿童却立避其锋,当阶击地雷霆吼。一声两声百鬼惊,三声四声鬼巢倾。十声连百神道宁,八方上下皆和平。却拾焦头叠床底,犹有馀威可驱疠。”

四、结论

  春节贴"福"字,无论是现在还是过去,都寄托了人们对幸福生活的向往,也是对美好未来的祝愿。每逢新春佳节,家家户户都要在屋门上、墙壁上、门楣上贴上大大小小的"福"字。

春节贴"福"字,是民间由来已久的风俗。

大家都在看
本站系本网编辑转载,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请在30日内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内容!本站文章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内容为作者个人观点。本站只提供参考并不构成任何投资及应用建议。本站拥有对此声明的最终解释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