代县名吃很多,主要有:
1、代县麻片
代县麻片是一种美味可口的特色传统名点。在清代颇有名声,并有面铺专营此业,生意兴隆。其片有二寸长,半寸宽,色淡黄,薄如叶,质脆味香,驰誉省内外。
暇时小食三片五片,美口止饥,耐人寻味。麻片选料严格,要用上等面粉、去皮芝麻仁、纯麻油或葫油、良好的蜂蜜与白糖,其做法是,将面拌糖、和油、揉蜜水、擀皮、涂蜜、撒芝麻,然后上锅烘烙。
制作精细,遂为佳品。
2、代县熬鱼
代县熬鱼是山西省忻州市代县的特色美食,其特点是鱼骨酥软、肉嫩味美、口味极佳。代县熬鱼的做法始于五六十年代的代县、雁北一带,由于它的做法费工费时,用料考究,在当时只有重要的宴席人们才可以吃到。
现如今,人们生活水平提高,吃鱼已变得家常便饭般普通。但人们对食物的品质要求也更高,对营养健康更加重视。熬鱼也以它独有的营养特性和美味,在鱼宴市场中崭露头角,并占有独特地位。
3、代县腌菜
代县腌菜种类有大菜、小菜;腌制方式分单腌、混腌;腌制方法包括腌、拌、发、曝等。代州腌菜品种花样数以百计,但就腌制过程看,要么以盐、糖、蒜等为辅料,增加腌菜细胞浓度,要么加温消毒,闷缸密封。
而更多的品种要进行发制,进行生化处理,控制杂菌感染防止腌菜腐烂变质,提高腌菜的营养价值和适口性。代县腌菜工序严密,制作精细,是劳动人民长期实践的智慧结晶。
4、代县面塑
代县面塑又叫含燕儿、面人儿,是民间节日中作为馈赠、祭祀、喜庆、装饰的物品或标志而出现的有意味的食品。在长期的民俗传承中,形成一套复杂的制作程序和严格的用料要求。
面塑的主料为面粉,须用上好精粉,在发酵时适当用破,和面时在发面中按比例加入生面,然后把面揉和均匀,软硬适度,使蒸熟的面制品既不开裂,又不萎缩,光泽饱满,形态如生。
制作的工具主要靠手,辅之以小梳、小剪和小铁锥子等。手艺精巧的家庭妇女靠搓、剪、压、挤等工艺制出各种动物,各色花样的面制品,造型生动逼真,透露出天然的神韵。
代县面塑的形式、用途,均以民俗活动内容变化而变化。
5、代县火烧
代县火烧是山西省忻州市代县的特产。代县火烧形似煎饺,为代县人常吃的一种面食。刚出炉的火烧外焦里嫩,吃起来别有一番风味。
6、烫面饺
烫面饺是代县人常吃的面食之一。因其要用滚烫的水来和面,故称为“烫面饺”。其特点是饺皮儿很筋道,皮薄馅大,色泽如玉,鲜香不腻。
7、碗托
代县碗托是代县由来已久的一种传统风味面食小吃,因其蒸制时须以碗为依托,故俗称碗托。代县碗托通常以摊担形式经营,因此卖碗托的摊子也叫“碗托担子”。
代县碗托是以代县小杂粮荞面做原料,经和面稀释、装碗、蒸制、搅拌等一系列特殊工艺加工而成。其作法是:先用荞面、温水等调和成糊状,然后盛入小碗内上笼蒸熟,晾凉后,切成条状,佐以醋、蒜泥、芝麻、香油等便可食用。
代县碗托质地细腻、柔软光滑,吃起来清爽利口、风味独特,是代县人一年四季都离不了的风味小吃。
8、油糕
代县油糕,是以代县黄米(即软黍米面)为皮,糖料或枣泥、豆沙等为馅,经油炸制而成的食品,特点是柔软、黏性大、外焦里嫩、黄中发红、红中透亮、美味可口。
因“糕”与“高”谐音,为取其步步登高、吉祥富贵之意,人们往往在逢年过节或婚丧嫁娶、孩子满月、日寿诞、起房盖屋时食之,故又称年糕、喜糕。
多年来,油糕伴随着人们送旧迎新、庆贺道喜,成为代县人民喜爱的传统食品。
9、豆面饼
豆面饼以玉米面、少许白面为原料,加入少量黑芝麻,少许盐,打入鸡蛋搅拌均匀。豆面饼特色是味浓,轻、酥、绵、沙,咬一口掉渣渣,上图为润明饼业胡麻油豆面。
10、高粱面鱼鱼
高粱面鱼鱼是代县乡间百姓粗粮细做的一种日常食品。近年来一些宾馆、饭店,捕拾民风,将其发展成了招待内外游客的风味食品。
高粱面鱼鱼,是用普通高梁经过淘煮漂晾,碾磨成面,用开水和好,人工搓成的。其做法是在面案两头各摆五块大似蒜瓣的面疙瘩,然后用两手掌按压和搓动,由远及近,逐渐靠拢,观之手下10条鱼鱼儿由短变长,汇成一片。
搓成的鱼鱼儿一般有高粱米粗细,盘起来放在一起长短一致,粗细均匀。高粱面鱼鱼蒸熟后,配以羊肉或西红柿汤调和,清爽利口,别具风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