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北方言的特点?
2022-11-24

1. 口语化特色

东北话具有高度的口语化、生活化的特点, 是在人们口头使用的用于日常生活场合的词语。它不同于普通话那样严肃认真, 一本正经, 而是质朴、率直, 不善于辞令, 可以无拘无束地表达思想, 自由自在地展示情感, 是交际中最方便, 最寻常的口语表达方式。

同时东北话的音节和声调的有机结合, 连续的变调和重心的转移, 以及轻声、儿化, 构成了东北话特有的音韵节律, 使东北话具有自然、清新的节奏性和音乐美。

所以东北话是一种最简洁、最灵便、最具有节奏感的口语交际工具, 符合人们的日常口语交谈的需要。

2. 通俗化特色

东北话是普通话的基础方言, 普通话中有许多词语, 如:“埋汰”、“命相”等词来源于东北话。东北话与普通话的差异比较小, 因此它不像其他地区的方言土语那样晦涩难懂, 东北话表意清楚明白。

人们可以依据一定的语境运用明快的东北话进行口语交际, 使沟通融洽、顺畅。东北话又犹如一望无际的大草原, 质朴纯真, 直通人心, 具有着极强的亲和力和表现力。

东北话语义的丰富性、结构的复杂性, 使得其具有一定的形象性、生动性、节奏性和感情的强烈性, 这些是普通话所无法比拟的。

而且有许多东北方言词汇在普通话中没有恰当的词语来代替, 尤其是东北话中许多富有表现力的词汇在普通话中没有相应的表达方式。

即使在普通话中找到语义上跟东北话相对等的词, 但也难以表达出东北话所特有的简洁、亲切、生动、幽默的特点, 它弥补了普通话所不具有的某种特殊色彩。

为此, 人们喜欢东北话, 并且有兴致地学说、学用东北话, 使自己的口语增加了新的表达方式, 从而取得最佳的交际效果。

3. 地域化特色

方言是地域文化的重要特征, 它与一个地区的文化发展有着不可分割的关系。地域文化是一个地区的居民在当地长期生活中创造的具有稳定地域性特征的物质财富的总和, 体现了当地人们的生活方式和思维模式。

可通过方言看到地域文化及其历史的种种事实。方言是一种地域文化最外在的标记, 同时又是这种文化最底层的蕴涵。它深刻地体现了某一地域群体观察万事万物、表达情绪情感, 以及彼此之间进行交流的方式, 沉淀着这一地域的文化传统、生活习俗、人情世故等人文因素, 也敏感地折射着这一地域人们的社会心态、文化观点和生活方式的变化。

俗话说:“一方水土养一方人。”东北有丰茂的森林, 广阔的江河, 宽旷的草原, 广袤的平原, 丰饶的油田。辽阔、丰腴的东北大地养育了具有豪放性格, 辽阔胸襟, 敦厚朴实的东北人, 形成了东北大地特有的风土人情。

东北话不仅让人感受到了正直坦荡, 笃厚仁慈的东北人的热情, 享受着绿色天然、清新响亮的语言艺术的熏陶, 同时也为我们勾勒出一幅幅赏心悦目、丰腴醇厚、自然纯美的民俗风景画, 它记录着东北地域文化的种种事实, 是东北地域文化中最具内涵的文本。

东北话作为东北地域文化标志性的符号, 又紧紧依附在东北人民的各种演唱、讲述等活动中。意蕴丰富的东北话不仅有智慧的艺术创新, 表意精辟而形象, 同时幽默风趣, 使其既有生活的本色, 又有了幽默诙谐的戏剧特点, 给人一种原汁原味的质朴的美感。

4. 流行化特色

东北话随着电视喜剧、小品的热播流行开来, 从电视荧屏流向民间市井, 从东北地区流向更广大的方言区。手机短信、网络平台到处都可以看到东北话, 网上有解释的东北方言词数千条, 出现了《再别康桥》等名诗名句的“东北方言版”。

随着社会文化背景和人们口语交际的心理特点的变化, 东北话运用的广度和频度上出现了增强的趋势, 人们口语中掀起了一股学说东北话的流行风, “赛脸”、“忽悠”、“得瑟”、“白话”、“磨叽”、“蒙圈”……已成为时尚的流行语。

自然的陶冶, 历史的熔铸而成的东北话, 凭着自身的方言特点和它具有的流行特色, 现已不仅成为文学艺术百花园中的一朵奇葩, 也成为人们平淡口语中的佐料。

它以生动语言的通俗性, 高度口语的节奏感, 幽默诙谐的艺术美, 正通过小品、电视剧等艺术形式流行在祖国各地, 成为具有新颖性、俚俗性和生动性的一种时尚的口头语汇, 并且承载着地域文化的传播。

大家都在看
本站系本网编辑转载,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请在30日内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内容!本站文章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内容为作者个人观点。本站只提供参考并不构成任何投资及应用建议。本站拥有对此声明的最终解释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