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竹枝词全文解释?
2021-04-20

上海竹枝词历史悠久,异彩纷呈。竹枝词亦称衢歌、棹歌、杂咏等,源自巴渝(今重庆)一带民歌;唐代诗人刘禹锡担任夔州刺史期间,曾改填新词,写下《竹枝词》组诗以描述三峡风情,这些作品不胫而走。

至清代,随着黄浦江畔商品经济的发展,文人们热衷于用竹枝词进行反映,使之盛极一时,如乾隆年间李行南的《申江竹枝词》(50首),以此形式吟咏了申城“春”“夏”“秋”“冬”的岁事风情,在城乡广为流传。

尤其值得一提,因时代变迁,民间不少年俗已渐渐消失,但上海竹枝词中对它们作了完整而生动的记录。

昔日,上海人从腊月廿三开始,就为过年忙碌,当晚各家各户皆“祭灶”。相传,“灶王”乃天庭派来察看善恶之神,平日记下所见所闻,回去“述职”时会详细汇报。

人们想使这位“钦差”开心,遂于午夜从灶台揭下神像,放进纸轿一道焚烧,恭送其上天。不过,为了预防万一,在这之前已供上饴糖所制“元宝糖”和茨菰(也叫慈姑)等,将其嘴巴、牙齿“粘牢”,只会发“是个是个”声,不能讲坏话。

因而,秦荣光的《上海县竹枝词》云:“柏子冬青插遍檐,灶神酒果送朝天。胶牙买得糖元宝,更荐茨菰免奏衍。”

翌日,为了清清爽爽迎新,要大扫除(亦称”庭除”),但绝不会触碰屋檐下的燕巢,“春归燕”被认为是吉祥的,张春华的《沪城岁事衢歌》注释谓“拂拭庭除必于腊月二十五日”,并云:“飞尘萦拂罥阶苔,此日庭除次第开。

寄语画梁须护惜,好留燕垒待归来。”

除夕,要在门上贴春联,用以表达迎新愿望,东海闲人的《除夕竹枝词》云:“句不嫌陈纸必新,好将贫富验比邻。门前早有宜春帖,座上应无欠债人。”

接着,团聚的亲人吃丰盛的“合家欢”(年夜饭),气氛非常热烈,映雪老人的《除夕竹枝词》云:“年年吃惯合家欢,鲜肉红烧水笋干。

鸡切块头鱼切片,醋烹芥辣十分酸。”在“守岁”时,孩子们便缠着大人讨“压岁钿”,尊长会慈祥地先叮嘱儿童新年要有新进步,再掏出准备好的压岁钱,朱延寿的《岁事竹枝词》云:“狐裘貂帽礼谦恭,车马盈门兴倍浓。

果盒莲羹陈列遍,儿童压岁仆恭封。”与孩子们之乐相反,当晚那些欠债未还者就惨了,被债主讨“年节债”追得四处躲避,一首佚名的《竹枝词》云:“无地堪容避债台,一年积欠一宵催。

店门关到质钱库,还点灯笼走一回。”

正月初一,人们清晨即起,给儿童穿上新衣。早饭前,殷实人家陈列糕饼、蜜枣、桂圆等,一般人家则摆出汤圆、细粉、枣子茶等,祭祀天地和祖宗;

同时,或插冬青、柏枝(取“长青”之意),或以腊梅、天竹、水仙为岁朝清供,俞槐青的《上海竹枝词》云:“满街锣鼓闹喧哗,旧历新年祝岁华。

偏事俗尘多韵事,腊梅天竹水仙花。”其间,遇亲友上门做客,要敬泡着两枚青橄榄的“元宝茶”,请吃“年酒”时,桌上必备“春盘”(由生菜、鲜果和春卷等拼装而成),那整条的鱼始终无人动箸(寓意“连年有余”),海上钓侣的《过年竹枝词》云:“亲朋齐集坐中庭,摆出佳肴酒满瓶。

如此春盘须畅饮,莫辞过量酒难醒。”正月初四,鲤(同沪语“利”谐音)鱼成为热门货。买回鲤鱼后,或以红丝穿鳍,或以红纸裹尾,头尾翘起像个大元宝,俗称“元宝鱼”,午夜在爆竹声中迎接“财神”时用作供品,朱文柄的《海上竹枝词》云:“元宝高呼送进来,财东今夜又招财。

鲤鱼不跳龙门去,也逐金银上供台。”

正月十三,流行“爆孛娄”,即把蒸熟并晾干的糯米或玉米等投入热锅翻炒,若膨胀成花,则“流年吉利”,李行南的《申江竹枝词》云:“糯谷干收杂禹粮,釜中膈膊闹花香。

今朝孛娄开如雪,卜得今年喜事强。”

“闹元宵”年画

正月十五前后,街市均张灯结彩。其中,元宵夜最为热闹,龙湫旧隐的《申江元夜踏灯词》云:“雕栏画槛影层层,儿女争看走马灯。

闻说庙园花样好,金钱买得价频增。”在赏灯时,妇女们要结伴“走三桥”,传说这样能抛百病,陈金浩的《松江衢歌》云:“元宵踏月闹春街,同走三桥笑堕钗。

一路看灯归去晚,却嫌露湿牡丹鞋。”当晚,大家还要吃汤圆、馄饨,并恭迎“灶王”归来,倪绳中的《南汇县竹枝词》云:“正月半夜接灶君,荠菜圆子肉馄饨。

儿童放出茅塘火,又见塔灯现庙门。”

至此,才算过完年。上海竹枝词对于黄浦江畔年景的生动描述,令人回味。

大家都在看
本站系本网编辑转载,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请在30日内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内容!本站文章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内容为作者个人观点。本站只提供参考并不构成任何投资及应用建议。本站拥有对此声明的最终解释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