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氏族谱》记载:“自姬昌(周文王)建立周朝,传至灵王,已是廿二世。周灵王二十二年(公元前550年),谷、洛二水泛滥,将毁王宫,灵王主张壅之,太子晋字子乔,力主疏导,周灵王不听,太子晋直谏被废为庶人又早逝。”
太子晋只生一子,名敬宗,从敬宗开始,周文王的这一支姬姓裔孙,便开始以王为姓。
敬宗的选择以“王”为姓氏,可以说是被大家“唤”出来的。他本人是周景王朝廷上的司徒,周景王名贵,是太子晋的弟弟,由于太子晋被废又早逝,才得继承王位。
就为了这个缘故,原本应该继承王位的敬宗一家人,便被当时的人敬称为“王家”,而敬宗眼见周朝王室一天比一天衰微,为了避乱奔晋,就干脆改姬姓为王姓,从姓式中,也表明了自己以及千秋万代的子孙,都是“王家之胤”。
太子晋为王氏得姓,是为得姓始祖,而太原乃王氏衍居之地,因而称太原王氏。
太子晋十九世孙秦武城侯王离有二子:元、威。元避秦乱,迁于山东琅琊。次子威传至九世孙霸,居太原晋阳,故太原、琅琊二支同出周灵王太子晋一脉。
在古代王姓有二十一郡望,而现在的闽、粤、台等地王姓多传于太原和琅琊两郡望。
开闽王氏来自河南光州固始县。据福建《忠懿王氏族谱》,公元885年义军由王潮、审邽、审知三兄弟等率领入闽,至公元909年建立闽国,其三兄弟中的王审知为开闽王。
后于公元927年开闽三王之子王思义兄弟10人卜居于晋江青阳的杏厝王,是为晋江王氏开基始祖。
以王思义兄弟10人为杏厝王一世祖,于八世四郎移居罗山镇杏田村。十一世有礼从杏田迁居金井镇洲村。杏厝王的十七世王崎山迁至青阳莲屿的沿塘,明末清初沿塘的王佰荣迁居青阳的高岑(高霞),相继迁入高霞的有:关西的王福全、内厝的锦水、深坑的王科、福埔后堡举业、福埔前堡证叶、内宅忠志,还有1994年东石镇山前村(金瓯)王为进、马甲芦田村王招财二家入籍高霞。
明洪武二年即1369年潮州路总管王翰调任福建行省参知政事,返闽经晋江寓居罗山沙塘为其始祖。金井山柄村的王建初二十四世裔孙王师恭系二房、王鲁唯系三房、王鲁盛系三房诗闽于明朝初期迁入钞岱。
王审邽派下二十世王质文于元朝至正年间开基安海大山后村,十八世王国和开基车厝。二十世的王安明居大山后,至十七世孙宽宏、宽正兄弟徙居小布林。
据谱牒所载,晋江王氏迁衍路线:晋江—泉州—龙海—漳州;晋江—泉州—惠安—莆田—仙游;晋江—石狮—南安—金门—同安。
进入晋江后王姓发展较快,目前晋江市王姓聚族而居的主要村落为:金井镇洲、钞岱、南埕、曾坑、坑西、前垵、山柄、刘宅、福全、溜江、西垵、湖厝、晋井、金井街太原堂。
深沪镇大垵、顺安、柳山、王厝寮、新村、科任、东垵堡。龙湖镇大埔、火辉埔。英林镇后头、伍堡、荣埭、英林、西湖。永和镇旦厝、马坪、玉溪、坑尾、大埔。
东石镇山前、前埔、张厝、东石街、高后麦园、石菌、潘山。安海镇大埕头、西宫、桥尾、大山后、前蔡、坝头、洋南、桥头、浯厝、坑塔、小布林、大布林、菌柄、宏厝、瑶前、灵水、可慕、溪边。
内坑镇长埔、内林、前洪。罗山镇沙塘、杏田、杏坂、山透、下埔、柯厝、罗裳、前沿、后堡、荆山、塘市、占头、洋塘。青阳镇杏厝王、高霞、霞埔、沿塘、霞塘、崎山、蔡厝。
陈埭镇田美、沟头、涵口、高坑、双沟、泽沟、埔坑、许塘、加沙、下坂、草田尾、溪边、坊脚、四境、仙石、金沟。磁灶镇笑口、小桥、下尾、车厝、洋坑、黄厝、前尾、山后、宅内、东山。
紫帽镇白堀、顶溪园、下溪园、大夫第、祖厝、金星、古楼、寮内、井尾、浯垵、缺井、后厝、楼下、洋店。池店镇清蒙、华洲、霞尾、旧埔、新埔、过田、池店、下辇、东山。
上述村落王姓分堂号均为开闽传芳。
晋江王姓开基祖地青阳杏厝王字辈为:祖宗种德世泽长,继期孙子振官裳,时占龙云峰上望,阳山苍翠霭槐堂。罗山镇杏田、东石镇山前(金瓯)、金井镇山柄(下祠堂)王氏同一昭穆:昭钦伯在学,念子甫元士,尔孙敦孝悌,奕世为卿侯,振起兴邦家,宜尊尚祖德,文章华国荣,礼义传宗正,仁厚则纯禧,福崇应集庆,万载同芳美,千古永绵盛。
金井镇山柄(顶祠堂)、南埕、钞岱王二房同一辈份:世守鸿谟,丕腾宗功,云龙奋起,名誉垂芳,欲念尔祖,于修厥德,永言配命,自求多福。
金井镇钞岱王三房字辈:昭钦伯在学,念子甫元士,系孙敦孝悌,夹世为卿侯,振起兴家邦,宜尊颂祖德,文章华国荣,礼仪端宗正,仁厚则纯禧,福崇缘锡庆,延祚长丕美,千古永绵盛。
钞岱王三房诗闽字辈:诗书功祖德,孝友振家声,礼乐贻孙谋,忠贞燕翼成。金井镇洲昭穆:曰兆家维毓,章华国尚珍,芳名垂远著,懿德庆长新,和善传孙子,定招福祉臻。
罗山镇沙塘昭穆:寿山铭宅隐桃君见魁尔命棠时臣有为者亦若孝思维则世德作裘宏道治学敬业尚义。青阳镇高霞村,从关西迁入字辈:奕世永昌,光元正顺,鸿猷丕焕,燕翼贻谋,克绳祖武,善继象贤。
内厝迁入字辈:锦文章华,国诗礼传,家绳其祖,武贻厥孙,谋勒碑贞,珉永世疆。深坑迁入字辈:文贻台诗,学谋鼎书,卿以振光,可燕家祖,元奕馨德,显兆锡钦,扬祥克尔,立维笃子,其孝忠若,名友贞孙。
福埔前后堡迁入字辈:精华朴质,蔼瑞远扬,条绪继述,世泽流长,厚德载福,兰桂呈祥。安海大山后、小布林、浯厝、坝头、磁灶镇小山后同一字辈传至八世始设字辈:于元遵文秉,卿宗定伯侯,如南山之寿,恭宽信敏惠,慎厥心修身,德泽培兰桂,诗书毓凤麟。
磁灶镇车厝,传至十世始设字辈:尔曰文世,光辉振起,若孙簪缨,显耀济美。
上述村居不断有族人向外地播迁:青阳杏厝王四世王德顺于清代咸丰年间,迁居台湾的台南,如今已传至十三至十四世,已是枝荣叶茂,其成村落。
1928年青阳镇杏厝王的王维汾曾往台南探亲。
据《罗山沙塘族谱》记载:王毅轩于明代咸化(1471)移居龙岩;王横山于清末迁居于福州;王亦昌于抗战期间迁居龙海;
王若亏、王秋庚于民国期间迁居石狮;王国祯等于清代末年移居菲律宾;王思夺等于民国期间迁往香港、澳门;王厨当等于民国期间到美国、墨西哥谋发展。
目前沙塘已有万余人口,迁往石狮有200多人;迁居龙岩有1000多人;移居龙海有100多人;移居香港、九龙有近千人,居住于澳门的有100左右人。
明代永乐(1417)郑和第五次下西洋,经泉州征用民工,晋江各姓不少人被征之。清康熙二十二年(1683)复界,开海禁后于道光二十三年(1821)沙塘王姓不少人到新加坡。
晋江王氏在唐、五代、宋、元、明、清科举中有文科进士110人(唐、五代1人,宋代77人,明代23人,清代9人)武科进士6人(宋代1人,明代2人,清代3人)文武进士共计116人。
考中文科举人140人(明代68人,清代72人)考中武科举人32人(明代19人,清代13人)共计文武科举人172人。
还有清及清以前21人以荫补官(文职),清及清以前以荫补官23人(武职)。历代较有声望名流,明嘉靖五年龚用卿榜的王慎中官至河南参政,时人称“嘉靖八才子”之榜首。
明代隆庆二年,罗万化榜的王用汲官至南京刑部尚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