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有彝文标志的景点有哪些?
2022-08-16

四川有四种比较具有代表性的彝文刻碑。第一为禄劝摩崖石刻,禄劝摩崖石刻是在禄劝县法宜村摩崖上发现的一块彝文碑,为国内最古老的彝文碑记之一。

据考察,此刻为明末作品。主要记述了罗婺(凤氏)十四代世袭土知府350多年的谱系。有凤氏称雄于世,多次奉朝廷之命征战,凯旋而归,受到朝廷嘉奖的记载;也有祖佑裔昌,不忘祖先恩情,数次筹备丰盛的祭牲礼品,举办祭祖盛典的情况。

其中,涉及当时的政治、经济、地理、历史、军事等诸方面。

碑文以五字句为主,间有三字、四字、七字句。组词巧妙,字句精练,有的地方,仅用四五个字的一句话,就记述了一代人的活动。

文中还有许多生动、形象的比喻和夸张的手法,并穿插了一些神话,读起来引人人胜。这充分证明彝语(彝文)的词汇是相当丰富的,表达能力也是很强的。

它与贵州大方县的千岁忂碑和大渡河修桥彝汉双碑同为最古老的彝文碑记,是研究彝族历史、语言、文学等方面的宝贵资料。

第二则为水西大渡河桥舞汉双碑记,水西大渡河桥及彝汉双碑位于大方县城东南40公里鸡场区场河畔的大渡河上。奢香所修的“奢香驿”即通过此桥。

彝文碑竖立在左方,汉文碑在右方,两碑并立,为彝族斋墨撰文。在碑盖“水西大渡河建石桥记”九个大彝文字的两侧,亦有高0.17米、横长0.20米的彝族传说中的“眉鸣红花”和“雁落青开”浮雕两幅。

碑文为左起直书计24行,共阴镌彝文1923字,内容除记述建桥经过外,还比较详细地叙述了水西彝族的历史及彝族先民在慕俄格(今大方)的战功、政绩、风尚和文化等。

第三为千岁衢碑,千岁忂碑是明嘉靖二十五年(公元1546年)为贵州宣慰使安万铨捐资兴修衢道而刻的岩碑。千岁衢系开山劈岭、削岩凿石而成,彝语称为“阿东钜”路。

其在大方县城西25公里,属该县马场区白布乡。

第四为成化钟,成化钟是明成化年间罗甸水西的一口铜钟。于1981年由大方县文化馆文物组的同志在县城关小学内发现,钟面有彝文和汉文,均注明该钟铸于明“成化二十一年乙巳年(公元1485年)四月十五日丙寅吉旦”,为迄今发现最早刻有彝文的器物。

钟文里所称“水西”即古罗甸水西。今贵州大方县城,古时为罗甸水西的政治、经济和文化中心。

除此之外,彝族地区的阿庐古洞也格外的迷离神奇。“阿庐”是彝语音译,传说是据古代彝族阿庐部落的名称而得名。阿庐古洞距沪西县城3公里外,以秀丽而粗犷、多姿而神秘驰名,俗称庐源洞。

洞内清风拂面,撩人衣

襟。小道迂回多险,宽敞处则可容纳上千人。这里有地下石林、娟娟细流、清清潭水,还有各种形状的孔道、跌宕陡坎、幽谷深涧。

有的孔道,深邃莫测,只一人可过。整个洞全由奇特的石笋、钟乳石构成,呈现出各种形色,红的如珊瑚,绿的如翡翠,黄的如琥珀,白的如玉石,琳琅满目,绝妙无比。

有的一柱落地,好似擎天玉柱;有的形似莲台,仿佛观音宝座。以石击之,丁丁冬冬,声似琴声,又如钟鸣。古人云:“云散芙蓉露玉巅,四时花木尽争妍,烟霞古洞苍苔合,仙景分明不浪传。”

据说徐霞客当年曾游过阿庐古洞,赞叹不已。在每年农历的二月十九日,方圆数十里的彝族同胞和远方来的客人,扶老携幼,来阿庐古洞游览。

阿庐古洞有其秀丽迷人的风光传说,吸引了一批又一批中外游客来此观光游览。现在的阿庐古洞是与著名的石林风景区相媲美的另一个旅游胜地,是中国西南地区最大的一个溶洞。

彝族地区还有着许许多多的名胜古迹如奢香墓、巍山城古楼、云南石林、巍宝山等等,都体现了彝族地区历史文化的产生和发展。

大家都在看
本站系本网编辑转载,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请在30日内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内容!本站文章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内容为作者个人观点。本站只提供参考并不构成任何投资及应用建议。本站拥有对此声明的最终解释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