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六观经全文及译文?
2021-05-20

读书十六观

【原文】

学问,无贤愚,无大小,无贵贱,自是人合理会底事。且如圣贤不生,无许多书册,无许多发明,不成不去理会!也只当理会。

今有圣贤言语,有许多文字,却不去做。师友只是发明得。人若不自向前,师友如何着得力!

【译文】

学问,不论贤愚、大小、无贵贱,都应是人本来就该懂得的事。如果没有圣贤之人,没有许多圣贤之书,没有许多圣贤所阐发的明确的道理,难道就不去理会,弄明白它了吗?

也仍然要去理会的。如今有圣贤说的语言,有许多文字,人们却不去学习。师友们只能是把道理阐发明确。个人如果不自己发愤向前,师友们无论如何是没有办法的。

【原文】

学问,就自家身上切要处理会方是,那读书底已是第二义。自家身上道理都具,不曾外面添得来。然圣人教人,须要读这书时,盖为自家虽有这道理,须是经历过,方得。

圣人说底,是他曾经历过来。

【译文】

学问,必须从自己人生最切要的方面来加以理解,那读书已是第二位的事情了。自己身上,人生的道理都已具备了,不需要外面添加进什么。

但是圣人教导人们,需要读这个书时,大都因为虽然自身具备了人生的道理,然必须要亲身经历体悟过,才能懂得。圣人说的,都是他曾经历过的,体悟而得的体会。

【原文】

读书以观圣贤之意,因圣贤之意,以观自然之理。

【译文】

通过读书来认识、体悟圣贤的思想,凭借圣贤的思想,去认识、体悟自然的道理。

【原文】

开卷便有与圣贤子相似处,岂可不自鞭策!

【译文】

打开圣贤之书,就发现自己与圣人的要求尚有一定差距,难道还不勤奋自勉、努力进取吗?

【原文】

读书,放宽著心,道理自会出来。若忧愁迫切,道理终无缘得出来。

读书,须是知贯通处,东边西边,都触着这关捩子,方得。只认下着头去做,莫要思前算后,自有至处。而今说已前不曾做得,只怕迟晚,又怕做不及,又怕那个难,又怕性格迟钝,又怕记不起,都是闲说。

只认下着头去做,莫问迟速,少间自有至处,既是已前不曾做得,今便用下工夫去补填。莫要瞻前顾后,思量东西,少间担阁一生,不知年岁之老!

译文】

读书时,应放宽心,道理自然会理解、懂得。如果心情非常忧愁,急迫,终无法悟出书中的道理。

读书应了解书中的贯通处,不论东边西边,都能接触到这个扭转点才行。只低下头努力去做,不要思前想后,自有到达之处。如今说以前没有做过,又怕迟晚,又怕做不到,又怕那个太难,又怕自己笨做不出来,又怕记忆不起,这些都是闲说。

只管低下头努力去做,不要关心快慢,很快就会有收获。即使是以前不曾做过的,现在更应下工夫将它完成。不要瞻前顾后,思量东西,耽误自己的一生,不知不觉中年岁已老。

原文】

学者读书,多缘心不在,故不见道理。圣贤言语本自分晓,只略略加意,自见得。若是专心,岂有不见!

【译文】

学习者读书,大多是因为心不在焉,所以不能彻底明白书中的道理。圣贤的言语本来就明白晓畅,只要稍微用功,加以留心,自然会明了其中的道理。

如果是专心致志地去读书,怎么会有不明白的呢!

【原文】

董遇挟经书投闲习诵,人从学者,不肯教之。云:「先读百遍,而义自见。」栾城云:「看书如服药,药多力自行。」读书者当作此观。

【译文】

三国时的董遇平常总是带着经书,一有空闲就认真习诵阅读。别人来向他求教,他往往并不直接讲解,而是说:「读上一百遍,自然就明白了其中意旨。

」苏辙也说过:「看书就像服药,服的多了,自然就会发生效验。」读书人应当从这些话中得到一些启迪。

【原文】

颜之推云:「吾每读圣贤之书,未尝不肃衣对之。其故纸有五经辞义及贤达姓名,不敢秽用也。」温公谓其子曰:「贾竖藏货贝,儒家惟此计,然当知宝惜。

今释子老氏犹知尊敬其书,岂以吾儒反不如乎?」赵子昂书跋云:「聚书藏书良匪易事,善观书者澄端虚,净几焚香,勿卷脑,勿折角,勿以爪侵字,勿以唾揭幅,勿以作枕,勿以夹刺,随损随修,随开随掩,后之得吾书者,并奉赠此法。

」读书者当作此观。

【译文】

北齐颜之推说:「我每次读圣贤的书籍,从来都肃然起敬,衣冠整洁地阅读。废纸上写有五经辞义和贤达姓名的,也不敢拿来接触污秽的东西。

」司马光对儿子说:「商人一心收藏金银财宝,读书人就只想着读书,要知道爱惜书籍。佛道两教的信徒尚且知道敬奉他们的经书,我们儒家难道还不如他们吗?

」赵子昂在其书后写下这样的话:「收集书珍藏书,实在不是一件容易事,善于读书的人,要意念专一,不生杂想,揩净案几,焚烧好香。

看书时不能翻卷书脊,不能折起书页的角,不能用指头指点文字,不能手沾唾液翻揭书页,不能用书籍当枕头,不能在书中夹带名片,书籍破损要随时修补,不看书时要随手将书合上。

以后谁得到我的这部书,请按上述方法实行。」读书人应当像他们一样养成爱惜书籍的好习惯。

【原文】

颜之推曰:「校定书籍亦不容易,观天下书未遍,不得妄下雌黄。或彼以为非,此以为是,或本同末异,或两文皆欠,不可偏信一隅也。

」徐锴处集贤,朱黄不去手,非暮不出。尝诣其家曰:「吾直寄此耳!」少精小学,故所雠书尤审谛。朱晦庵答杨元范书曰;「字书音韵,是经中一事,先儒多不留意。

然不知此处不理会,却枉费了无限乱说,牵补而卒不得其意,甚害事也。但恨早衰,无精力整顿耳。」读书者观此。

【译文】

颜之推说:「校定书籍也不是一件容易事,没有把天下所有的书看遍,就不能对他人书籍文章胡乱涂改。或者那本书认为是错的,而这本书却认为是对的;

或者是大同小异,或者是两部书都错了,不能偏信某一部书。」南唐徐锴在任秘书省正字一职时,用于校书的朱砂和雌黄从不离手,不工作到天黑不回家。

曾经有一次回到家中说:「我不过是寄宿在这里罢了!」由于他早年就很精通字词训诂之学,所以他所校勘订正的书籍特别精审谨严。

朱熹给杨元范回信说:「字书音韵,是研究经典中的一个重要方面,前人大多数都不太留意,岂不知在这个问题上不注意,就很容易主观臆断,牵强附会而抓不住真正的意思,害处很大。

可惜我自己年迈力衰,没有功夫从事这方面的研究了。」读书的人应当对书籍的音义校正给予足够的重视。

【原文】

常人教小童,亦可取益:绊己不出入,一益也;授人数次,己亦了此文义,二益也;对之必正衣冠,尊瞻视,三益也;尝以因己而坏人之才为之忧,则不敢惰,四益也。

(张子《经学理窟》)

【译文】

普通人教育小孩,也会有所收获:约束自己不三心二意、随心所欲,这是

一、好处;教了别人几次,自己也了解了文章的大意,这是

二、好处;面对学生自己一定要衣

冠端正,讲究仪表,这是第三个好处;常常感到自己水平低下而误人子弟,并且为此担忧,因此努力不懈,不敢掉以轻心,这是第四样好处。

【原文】

先生尝曰:「敬敷五教在宽,君子以教思无穷,容保民无疆,则是为教者当以宽容存心也。今日学中大体虽要严密,然就中节目宽缓,大概人品不一,有夙成者,有晚成者,有可成其大者,有可成其小者,且一事有所长,必一事有所短,千万不同,遽难以强之也。

《学记》自『一年离经辨志』至『九年知类通达,强立而不反』,其始终节次,几多积累,必不可以苟且致之,故教人不止,各因其材。

又当随其学之所至而渐进也。盖教人与用人正相反,用人当用其所长,教人当教其所短。」(《许鲁斋集·附录》)

【译文】

先生曾经讲过:「恭恭敬敬地布陈五教在于宽容,君子通过施行政教就考虑到了政教没有穷尽,宽容能够保证民众幸福无疆,这就是教育人的人应当把宽容牢记在心的原因。

今天的学者中的大多数对学生的要求虽然严格,然而其中具体的项目还是宽大舒缓的,大概因为人的资质高低不一,有早成才的,有晚成才的,有可以成就大业的,也有只能做小事的。

况且擅长于某一方面,必定不善于另一方面,形形色色的人都不相同,很难勉强把他们整齐划一。《学记》中的『过了一年看学生对经文的读断并进而考察他的志向、品行』到『过了九年明晓了某一类事物的道理并且能触类旁通,独立思考,能坚持一己之见,不随便动摇』,其开始结束的次序,经历了无数次的积累,是一定不能马马虎虎、随随便便得来的,因此教诲别人不要半途而废,既要根据他们各人的资质高下因材施教,又要按照他们学习的范围程度而循序渐进。

也许教育人和使用人正好相反,用人应当用人的长处,教育人应当帮助别人认识到、并且弥补自身的短处。」

大家都在看
本站系本网编辑转载,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请在30日内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内容!本站文章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内容为作者个人观点。本站只提供参考并不构成任何投资及应用建议。本站拥有对此声明的最终解释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