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命在最初降临的时候,世界是在欢笑的;亲人是在高兴的;旁观者是在感动的。却忘了生命对这个世界的第一个声音是哭泣。
我很喜欢《生门》这个纪录片,很真实,也有故事性,可看性高。又因为是女性而倍有感触。不过当我备孕的朋友想看时,我却很坚决地劝阻了她,至少等到她生完之后再看吧。
因为真实,人间百态。因为中国人自古对于传承,对孩子,对于家族那深入基因的“迫切”需求。应该所有人都很喜欢李家福医生,因为他专业,负责,认真。
站在一位医者的角度给与患者最专业的医疗诊断和治疗。又能站在病人大的角度给与最负责任的建议。这是一位好医生,致敬!我们需要更多这样的医生,我们的大环境也要给医生更好的成长,工作土壤。
只是生个孩子,人家都生了没什么大事。这是很多人,大部分时男性的想法,女人嘛都会生孩子,都要生孩子,生个孩子有什么难的,有什么大不了。
进入手术室之前的夏锦菊也是这样想的。二胎、剖腹产、大出血、子宫切除。她的输血量等于全身的血液换了4遍。心脏停跳了2次,再有1次,她就永远醒不过来了。
而她在手术室经历这一切的时候,手术室外只有她的父亲和姑父。婆婆去看她刚刚拼命生出来的男孩儿了。丈夫在广州做生意,很忙,很忙。
她在ICU痛的无意识叫出来时,握紧她手的是她的父亲。而在几年后的回访中,夏锦菊自己却说自己回想起来不觉得多痛,多危险,只是生孩子呀。
可是在看到片子里父亲哭的时候自己忍不住哭了出来。这就是父母子女,因彼此的痛而痛。现实太难了,我尤其喜欢那些温暖的故事。
那对结扎后意外怀上双胞胎的小夫妻,虽然意外来临的生命;虽然一下子要有2个人口压力了;虽然婆婆一直强调要9点以后这个吉利的时间生。
但他们短暂的烦恼过后,笑着面对这一切了。虽然很多时候并不是一帆风顺,压力很大。但都希望能笑对一切,挺过去就好了。
那个胎盘无法剥离的小姑年很年轻,状况很危险。但她同样年轻的丈夫,婆婆,还有公公却对她很好。婆婆待她如女儿,擦洗、按摩,用手接呕吐物。
公公即使家庭状况不好,也一直说不要放弃,尽全力治疗。为了住院费用去工地打工。丈夫一直陪在她身边,关爱她,照顾她,担心她的病情在镜头前不禁流泪。
幸而最后的治疗结果是好的,那一刻比起帅气,富足的家庭,这一家反而让很多人发自心底的羡慕,祝福。还有那对因为贫穷而放弃治疗的夫妻,在所有人都不看好的情况下,回到了医院交上欠下的八千多元住院费。
温暖了相信他们的主治医生,担心的护士还有屏幕前的我。没有办法轻易去批判农村的重男轻女现象,那样的生态环境,没有男孩子不单单是被嘲笑,而是实实在在被欺负的。
女孩子没有地,吃绝户,这些情况是事实存在的。没有男孩子在农村 就是弱势,会被打压。我们要去反思和改变的是理念,大环境,而不单是死死盯着某一个人,太无力了。
也不能直言说孩子是国家的,出了事国家、医院应该负责,自己没签,没有任何办法的退休干部冷血,无耻。他们的年代,所有的一起都是国家的,把自己的一生都献给国家,国家给与自己一切,到老了除了自己什么也没有了。
我们的文化,传统,环境以及现代的发展没有办法那样一刀切,一清二白地去看待生育这件事情。可是我希望能有更多的人,不单单是女性,而是更多的男性来看看这部记录片。
生孩子,这件所有女人都应该能做的事,这个理所当然的事情没有那么简单。生死相依,共同孕有的生命,需要彼此共同的努力与爱心。
生而为人,我很抱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