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鹅湖书院资料记载,南宋淳熙二年(1175),当时的著名学者朱熹、吕祖谦、陆九渊陆九龄兄弟,曾聚会在这所寺院里,进行过一次中国思想史上影响最为深远的讨论,这就是“鹅湖之会”。
13年后,辛弃疾与陈亮约朱熹,欲再次在鹅湖相会,但是辛弃疾与陈亮在鹅湖苦等朱熹10多天,也没有等到朱熹。
朱熹这次爽约的主要原因,其实是朱熹不愿意卷入一场政治风波。因为辛弃疾当时已成为一位知名词人。辛弃疾在上饶隐居期间,也有一批与辛弃疾气味相投的文人士大夫,倒也并不寂寞。
最为重要的是,辛弃疾一直主张收复中原,报仇雪恨,得到南宋一些著名思想家的认同。这中间就有抗战派代表人物陈亮。
陈亮欲与辛弃疾一样,一生志在抗金复国,陈亮多次向孝宗上书献策:“应移都建业,而以荆襄为战略要地。”同时选择武将方面的“非常之人”,带领大家一同抗金,另外应建议:“东西驰骋以定祸乱不必专在武臣”,这就是需要文臣方面的“非常之人”了。
当时的朱熹以其学术声望自是儒臣自豪,从这一点不难理解辛弃疾与陈亮苦等朱熹的到来。
显然这次会见具有更重大的背景和原委,不能仅仅局限在词坛唱酬之内,而是一次有可能影响南宋王朝历史进程的会见。辛弃疾在《祭陈同父文》特意点明:“与同父憩鹅湖之清阴,酌瓢泉而共饮,长歌相答,极论世事……”这已透露出会见讨论抗金复国大计的政治性质。
而当时朱熹深深明白,南宋小朝廷是不愿意抗金的。可以说朱熹对当时的形势洞若观火,所以朱熹为了不卷入一场政治风波,采取回避的态度。
朱熹自己给陈亮和辛弃疾的来信中,解释了这次不能前往的理由。朱熹告诉辛弃疾与陈亮,自己家中新种了菊花菜,如果外出就吃不上菊花菜。
这明显是个牵强借口。朱熹当时也是一代名人,到那里都能吃上菊花菜,面对辛弃疾与陈亮的一再邀请,朱熹最后不得不摊出底牌,来信明确告诉辛弃疾与陈亮,一群文人坐到一起,干不了抗金复国的大事。
后来的结果表明,朱熹的分析是正确的,但是这对辛弃疾来说,不能不说是一场遗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