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时对童蒙的说法?
2021-05-06

蒙卦为《易经》第四卦,卦象山水蒙,上艮下坎;《彖》:“山下有险,险而止,蒙”;《象》:“山下出泉,蒙”;象即艮为山,坎为险为泉;

山有阻拦作用,所以艮象亦为止。泉为山阻成险,犹如为惑困智,不能开窍;象征蒙昧不慧。《易疏》:“蒙者,微昧暗弱之名”;

所以,蒙卦讲的就是以告解蒙的事,有关教育的事。以何告?以筮告。筮以蓍草占卦为筮。卜筮为远古时期寻求生存指向的一种信仰,信,则灵,故而需要虔诚以待,不可褻渎。

因之卦辞说:“初筮告,再三渎,渎则不告”,初于谨慎,基于心诚;再三筮则起于不信,心有置疑,不断追问不免失信;筮是神圣的,既然一而再再而三地没有诚意,再三筮就不可能得到正确的回答,心渎不诚,自然也得不到正确的结果。

过去卜筮讲究礼仪,沭手正冠,就是为了端正心态,树立诚念,如此才能起卦问事,一筮定断;如果怀疑再筮,心态时境都已经不同于初,自然摇不出同样的卦,得到不同的断辞,反误了决断;

因此“初筮告”,“渎则不告”。这告诉我们,做任何事都必须一心一意,而不可三心二意,犹豫不决,否则一事无成。

同样,对待蒙昧无知的童子,也需要明确彼此的关系,弄清往来顺序。“匪我求童蒙,童蒙求我”,“求”,通常释作“恳求”,但并不很准确;

“我”与“童蒙”互为对立,“童蒙”即蒙昧求学者,“我”即施教智慧者;童蒙能有所求,说明心有所知而非无知,能知道自己有什么疑惑便非蒙童;

而蒙童蒙昧则是不知所惑而无有所问,而“我”知他们的需要是什么,应该给予他们什么;所以,“求”于此更偏于“需要”之义;

“匪”通“非”,即“不是”之义;辞意即“不是我需要蒙昧的童子,而是蒙昧的童子需要我”;既然是童蒙的需要,我就必然会发蒙解惑于童蒙,主次关系于此而明确。

这从卦象亦可断:坎象为疑,艮象为君子为童蒙,坎交震则动(震为动),坎交坤则迷(坤为迷);震象为问为告;故卦象为我(君子)告童蒙问疑之象;

震动为始,故曰“初筮告”;艮止震,为“渎则不告”,止告之象。辞意告诉我们,处理问题必须果断,不宜拖泥带水;教育宜如《彖》所言:“蒙以养正”,养正不允“渎”。

“再三渎”,不仅仅理解为童蒙问之渎,也可理解为教者再三告之渎,告无重心,反复絮叨,就失去了重言之威;响鼓不用重擂,意义于此。

所以教者对学生的教育必须有重心,有启发,才不失“童蒙求我”。也只有如此,教育结果才会有利。

蒙卦卦辞全文如下:

蒙:亨。匪我求童蒙,童蒙求我。初筮告,再三渎,渎则不告,利贞。

大家都在看
本站系本网编辑转载,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请在30日内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内容!本站文章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内容为作者个人观点。本站只提供参考并不构成任何投资及应用建议。本站拥有对此声明的最终解释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