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武进南乡有一条古街,宋代古名剥鼻里,后名永宁里,明代时易名庙桥。庙桥街东西走向,街道仅有十几间屋门面,街路也仅一丈余宽,严格意义上讲,不能称之为街。
而奇怪的是这一条小之又小的小街,不但有节场,而且节场的历史在武进最久,规模最大,每年还要演十几本节场戏,第一本上演的戏目,又必定是《关公单刀赴会》。
这一奇怪现象,出于北宋末期怡穆将军的传说故事。
怡穆将军,其实不是真正的将军,这是民间对他的尊称。宋代时,州一级行政长官为知州,监察长官为通判,军事武官为钤辖。
钤辖手下有若干名班头,怡穆将军即任班头之职。
德祐元年(1275)元军统帅伯颜20万大军,一路攻城拔寨,其中一路下金陵(今南京),取京口(今镇江),直逼常州。
就在生灵涂炭、万民遭殃的关键时刻,常州知州赵与鉴,在半夜里把金银财宝装上马车,带着家眷,趁着夜色,偷偷摸摸出东门,首先弃城而逃。
通判王虎臣、钤辖戴之泰,两个怕死鬼。他们得知赵与鉴逃走的消息,慌了手脚慌了神,,为了保命保官位,准备向元军献城投降。
怡穆生性耿直,忠勇仁义,素以关羽关云长为楷模。他武艺高强,擅使大刀,人称“穆大刀”。他得知既是上司,又是同乡的戴之泰准备降元时,极力劝说,阻止他降敌。
他对戴之泰说:“大人,北蛮元人,天狼星转世,他们灭绝人性,滥杀无辜。你身为大宋朝廷命官,应当率部抵抗才是。”
戴之泰训斥道:“混帐!我手下区区千名兵丁,怎抵得住数万大军,以卵击石,自取灭亡之道。”
怡穆抗辩:“死为忠义,上对得起朝廷,下对得起黎民。若从长计议,也应赶快组织城内数万民众撤退,以免遭侵城元军的杀戮。
现在你既不议战,又不议撤,反而开议献城降敌,必将遗臭万年!万望大人三思。”
戴之泰闻言大怒:“我岂由你左右!念你跟随我多年,降则随我,不降则远走。若再多言,休怪我不念同乡之情。”
“天要落雨娘要嫁人”。事已至此,怡穆也没有办法,他唯一能做的,就是带领手下一队兵卒,连夜沿街叫门,动员民众赶快从东门撤退:“官府已把你们出卖放弃,各自逃命去吧!”
天亮了,这一天是三月十四日。
常州最高长官,通判王虎臣和钤辖戴之泰,双双捧印跪于西门之外,向元军献城投降。元军骑兵首先入城,铁骑在城中横冲直撞,他们奸淫、掳掠、抢劫、烧杀,无恶不作,龙城一片血腥。
当时,怡穆正带领数千民众,撤退至东门外10余里处,一支元军见有大批人群,气势汹汹杀奔而来。怡穆大喝一声:“有我穆大刀在此,休得猖狂!”然后跃马挥刀,迎击来敌。
只见大刀挥处,蛮兵纷纷落马,他在敌阵中来回厮杀,左冲右突,杀敌无数。但是寡不敌众,被元军团团围困,最后身负重伤,不幸殉国。
元军见他是一位头领,于是砍下了他的头颅,回去邀功领赏,并把他的尸体抛入旁边的永安河中,地点就在今天的“四河口”。
躲藏在河边芦苇丛中的民众,目睹了这一切,无不痛心。他们待元军离开之后,沿河一路寻找怡穆的尸体。两天以后的三月十六,终于在永安河的剥鼻里一段,发现了怡穆,打捞上来。
剥鼻里有一位木匠,取来家中珍藏的一段檀香木,精雕细琢成怡穆的头颅,与尸体合为一身。有一位乡绅献出自己的寿材,将怡穆入殓之后,安葬在永安河旁。
民众们捐款为他建庙,初拟额为“忠佑庙”,因担心元军知道后前来毁庙,所以额为“永宁土地庙”,尊怡穆将军为土地神。地名易为永宁。
后来,每年的三月十四至十六的三天,武进民众都到土地庙来,上香祭奠怡穆的亡灵。元朝衙门当时有规定,不准民众举行集合。
为了不引起官府的怀疑,大家装扮成跑江湖的三教九流、做生意的摊贩货郎、算命起科拆八字的阴阳先生,更多的是借口购买家具家什、日用杂品,人来人往,热闹非凡。
久而久之,演变成了节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