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郭沫若
郭沫若(1892一1978年),原名郭开贞,字鼎堂,号尚武,乳名文豹,笔名沫若、麦克昂、郭鼎堂、石沱、高汝鸿、羊易之等。
1892年11月16日出生于四川乐山沙湾,毕业于日本九州帝国大学,现代文学家、历史学家、新诗奠基人之一、中国科学院首任院长、中国科学技术大学首任校长、苏联科学院外籍院士。
二、裴文中
裴文中(1904年1月19日-1982年9月18日),字明华,河北省唐山市丰南县人,史前考古学、古生物学家,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研究员。
1927年裴文中毕业于北京大学地质系;1929年起主持并参与周口店的发掘和研究,是第一个北京猿人头盖骨的发现者;
1937年获得法国巴黎大学博士学位后回国后任实业部地质调查所技正,兼周口店办事处主任、新生代研究室主任,并在北京大学、燕京大学和北京师范大学讲授史前考古学。
1946年加入九三学社;1954年任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研究室研究员;1955年被选聘为中国科学院首批学部委员;
1963年任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古人类研究室主任;1979年任北京自然博物馆馆长;1982年9月18日在北京病逝。
裴文中擅长旧石器考古、第四纪地质、第四纪哺乳动物;主持山顶洞人遗址发掘,获得大量极有价值的山顶洞人化石及其文化遗物;
1949年后积极开展中石器和新石器时代的综合研究。
三、李济
李济(1896.7.12-1979.8.1)人类学家、 中国现代考古学家、中国考古学之父。
字受之,后改济之。
湖北钟祥郢中人。
1911年考入留美预科学校清华学堂,1918年官费留美,入麻省克拉克大学攻读心理学和社会学,并于改读人口学,1920年获得社会学硕士学位后,转入美国哈佛大学,读人类学专业,获哲学博士学位。
1922年,李济哈佛大学毕业,返回祖国,受聘于清华大学、南开大学,任国学研究院讲师,后长期在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任职,1949年后赴台湾大学及史语所。
四、夏鼐
夏鼐(nài)(1910年2月7号—1985年6月19号),原名作铭,浙江温州人,考古学家、社会活动家,新中国考古工作的主要指导者和组织者,中国现代考古学的奠基人之一,中国科学院院士。
清华大学历史系毕业。
中华人民共和国建国后,夏鼐历任中国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副所长、所长、名誉所长。
夏鼐也是中国科学院哲学社会科学部委员,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委员,国家文物委员会主任委员。
获英国学术院、德意志考古研究所、美国全国科学院等七个外国最高学术机构颁发的荣誉称号,人称“七国院士”。
夏鼐十分重视在考古研究中应用现代自然科学方法,学术研究具有学识渊博、视野广阔和且治学严谨的特点。
五、汪宁生
汪宁生(1930年-2014年2月1日)生于南京,原籍江苏省灌云县。
曾在中央民族大学历史系任教,任云南民族大学历史系主任,考古学和民族学教授,民族研究首席科学家。
他著作丰富,重要论著约100万字,大都收入《汪宁生论著萃编》(上下)。
他的丰硕成果受到国内外同行赞许。
曾获美国著名的罗氏奖金。
曾受聘担任德国海德堡大学客座教授和美国费城人类问题研究所荣誉高级研究员。
他的名字被列入《世界杰出人物索引》、《世界五千名人录》和《中国文化名人大词典》。
对民族学和人类学有较深的研究。
曾获美国著名的罗氏奖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