钱学森定下的第一个目标,就是筹建队伍。首先,他决定向“哈军工”等技术院校征集专家。然后,他计划从当年的大学毕业生中甄选优秀的年轻人。
1956年,钱学森组织起中国第一个专门的导弹研究机构,培养起了新中国的第一批导弹人才。
据时任国防部五院导弹专业教员朱正回忆,那时候从各地来的一百多个大学生,没有一个是学导弹的,因为当时国内根本没有导弹这个专业。
于是钱学森决定帮大家从头学起,他专门开了《导弹概论》这门课,亲自撰写教材,还亲自给大家讲课。每个看到的人都感叹,已经是航天领域领军人物的钱学森,居然还会给刚毕业的大学生讲课。
不过,光是解决了机构和人才的问题,这仅仅只是万里长征走完了第一步,一个更严峻的问题摆在了他的面前:当时中国根本没有发射基地,更没有生产导弹所需的最基本的材料。
怎么办?
一年后,事情有了转机。1957年10月4日,苏联成功发射了世界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震惊了世界。而把这枚卫星送上天的,正是苏联此前研制的洲际弹道导弹。
当时中国和苏联正处于“蜜月期”,经过了一个多月的谈判,苏联方面最终同意,给中国提供导弹样品和专家协助,还帮助中国建立试验基地。
就这样,新中国第一枚导弹的研制工作,终于提上了议事日程。
由于在这之前中国没有制造导弹的经验,所以,钱学森决定,中国的第一枚导弹就从仿制开始。在导弹仿制的过程中,钱学森提出一种叫做“反设计”的思维。
什么叫做“反设计”呢?就是钱学森要求大家在仿制的时候,不仅要按模子做出来,更重要的是要学习苏联导弹的设计思维,为自行研制打下基础。
经过两年多的努力,导弹仿制进入关键阶段。可就在这时,由于种种原因,前来援助的专家全部撤离了中国。没有专家指导,也没有图纸,制造导弹的工作完全进行不下去了。
就在大家灰心丧气的时候,钱学森站了出来。原来,苏联的这枚导弹,是仿制德国的V2型导弹制造的。钱学森早先在美国研究导弹的时候,对这个型号的导弹就有所了解。
这一次,钱学森直接挑起了指导导弹制作的大梁。经过三个多月的努力,钱学森终于带领大家,突破了最关键的核心技术。
这就是新中国研制的第一枚导弹,“东风一号”,它的名字来源于毛主席那句著名的话:不是东风压倒西风,就是西风压倒东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