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秦始皇统一中原之前,列国向来是没有统一的制度的,各地的马车大小就不一样,因此车道也有宽有窄。国家统一了,车辆还要在不同的车道上行走,多不方便。
从那时候起,规定车辆上两个轮子的距离一律改为六尺,使车轮的距离相同。这样,全国各地车辆往来就方便了。这叫做"车同轨"。
在秦始皇统一六国之后做了很多惊动天下的大事件:建长城、退匈奴、书同文、车同轨、统一度量衡,建立阿房宫、收兵于咸阳铸造铜人等等之类,但是让后人能够对其称赞的也就是他的书同文车同轨,以及统一度量衡了,但是秦始皇为什么要这么做呢?
其实我们都很清楚,他只是为了自己能够更好的统一天下,但也不得不说他是赢了时代的发展,对于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秦始皇在后世褒贬不一,主要是因为他做的事情比较极端,一方面他的成就前无古人后无来者,而且做出的贡献甚至可以说是惊为天人;
另一方面就是他的弊端,暴政苛政,使得他的一世英名尽毁,为此对于他本人我不知道怎么去说,因为我对于他有着又爱又恨的情感,为此对于他本人我不醉人和评价,但是对于他的功绩,我要在这里加以说明。
一、 书同文
秦始皇书同文的主要目的就是为了进一步的加强自己的统治,方便政令通行。在春秋战国时期,各个诸侯国的文字有着一定的差距,每个国家对于字的认识有着不同的看法,这对于春秋战国时期每个国家自己来说比较有利,因为当时各国各自为战,诸侯国和诸侯国之间都是敌人。
各国之间在文字上有着颇多的不同,或读音,或者写法,这都不利于大一统的顺利推行。因此对于大一统的秦朝来说统一文字成了势在必行,因为文字的差异使得自己颁布的法令文献不能更好地实施下去,为此秦始皇才决定统一文字,销毁六国的史书与相关典籍。
焚书在秦始皇看来是必须要做的,但是他还没有糊涂到直接焚烧的地步,而是将各国有用的书籍进行摘抄,而在他看来无用的东西直接焚烧。
至于坑儒实际上只是将那些肚子里有点墨水就出来行骗的江湖术士给坑杀殆尽,而不是那些真正的儒生,不然也不会存在董仲舒向汉武帝请求将儒家学说尊为治国学说。
焚书实际上只是为去旧迎新,俗话说“旧的不去,新的不来”,实际上的确是这样,一统六国之后改变文字从而通过这种方法来找寻那些表面同意归附秦国,但实际上却寻找复国的六国余孽一网打尽,进一步的加强自己的统治。
书同文是历史作用的必然性,书同文对于后世的影响力非常大,但是对于秦始皇来说也有着一举多得的作用:
1、 文字统一,便于刺探情报,防止来犯之敌
2、 文字统一,有利于文献的颁布,利于自己的统治
3、 文字统一,可用来排查六国余孽中,维护国家稳定
4、 文字统一,是旧制度的破坏以及新制度建立的标杆
二、 统一度量衡
如果说书同文是为了加强秦朝的统治,那么统一度量衡实际上就是在为百姓谋利益。在很早之前商人就已经开始存在,他们在不断地进行着买卖,但是在春秋战国时期以及以前的夏商西周,所进行的买卖不能称之为买卖,只能成为单纯的交易,为何这么说呢?
其实那时的买卖存在着很大的问题,在氏族部落人类刚刚诞生之处就存在这样的问题,那就是物资之间的不平等交换,但却是各取所需,各个氏族之间所交易的物资大小不同但换取的同一物品也有着一定的差距。
比如:同样的一头牛在东边的氏族可以换三只羊(大小肥瘦都相同),到西边只能换两只半,到南边两只,北边或许是四只等等,就是在于那时候没有统一的价格,没有同等的尺度,这个问题在秦始皇统一六国才得以解决,那就是统一度量衡(规定了尺度、重量等标准)。
度量衡的统一使得商人之间的矛盾得以解决,能够进行公平交易,实现物质之间的等价交换,这个时候才能称之为买卖。买卖的实质就是等价交换,这也是商人赖以赚钱的根本(商人指的是那些能够走南闯北,把东边的东西带到西边买卖的行走商),东边的东西买卖到西边去,商人赚取的就是中间的差价,统一度量衡使得商人能够公平的买卖,不再会因为买东西时的价格有所差异而做不成生意,极大的推动了秦国经济的发展。
三、 车同轨
为什么我要把车同轨放在统一度量衡后面呢?原因在于度量衡的统一是车同轨的前提,只有尺度的统一才能使得车长以及车宽统一。
按道理来说我应该把车同轨和统一度量衡放到一起才对,但实际上两个的侧重还有所不同。车同轨对于车的一切进行了规定,使得出行更加的方便,再也不会出现由于车的宽度不同导致出现伤人闹事的事件发生。
车同轨虽然是对于车的宽度进行了要求,但实际上却是对道路的宽度进行了规定。道路的宽度确定下来会使得六国当中个别国家的道路变窄,从而让出一部分耕地,推动了秦国国力的进一步增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