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沟理论应用案例分析?
2021-06-04

一、概念

“知沟理论”是关于信息社会中大众传播与社会阶层化问题的理论。1970年,美国学者蒂奇诺等人通过实证研究提出理论假说——由于社会经济地位高者通常能比社会经济低者更快更有效地获得和利用信息,因而,大众传播媒介传送的信息越多,这两者之间的知识鸿沟也就越有扩大的趋势,这就是“知沟”理论的诞生。

蒂奇诺等人认为有五个因素是造成"知沟"扩大的原因:传播技能、知识信息储备、社会交往、接受接触记忆和理解的差异、发布信息的大众媒介系统性质上的差异。

二、案例

2017年北京文科状元熊轩昂在接受媒体采访时说:“农村地区的孩子越来越难考上好学校,你像我这种,属于中产阶级家庭的(孩子),衣

食无忧,家长也都是知识分子。而且还生在北京这种大城市,所以在教育资源上享受到这种得天独厚的条件,是很多外地孩子或农村孩子完全享受不到的。

这种东西决定了我在学习的时候,确实是能比他们走很多捷径。

央视纪录片《高考》也讲述了一个生活在同一国家,同样的年纪里,面对同样的教育制度,仅仅是出身的不同,却出现了截然不同的人生的真实故事。

何飞就读于安徽省六安市毛坦厂镇的毛坦厂中学,该校以其连续多年的高本科达线率,加上校方极为严格的管理,和大量的陪读家长,在网上有着“亚洲最大的高考工厂”的称号。

对于何飞而言,她全部的梦想就是能冲击“一个好二本”,为了这个梦想她用尽了全身的力气。她所有的欣喜若狂,所有的崩溃,都源自于成绩的起伏。

在首都北京的高中,同样的熙熙攘攘,同样的人头攒动,不同的是两个女孩的命运,与何飞不同,这个人大附中的女孩刘云昊早早地就定下了自己未来要出国的方向,她在宣讲会上游刃有余地与不同的招生官进行交流。

她在小学五年级的时候就背完了托福单词,还自学了法语和西班牙语。

影片的结尾,两个女孩最终的结果颇值得玩味。两位女孩都没有被理想的大学录取,然而没有被耶鲁录取的刘云昊最后选择了美国名校西北大学,而只考上三本的何飞却不知自己的未来路在何方。

大家都在看
本站系本网编辑转载,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请在30日内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内容!本站文章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内容为作者个人观点。本站只提供参考并不构成任何投资及应用建议。本站拥有对此声明的最终解释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