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人都是善恶并存的,我们要懂得警觉自己人性中的恶 人们要想实现利益最大化,需要做出一定的自我约束,因此,日常生活中,人人都做了大量的扬善抑恶的努力,所以,我们轻易不会看到人性中恶的一面。
但是,正因为一直处于被压抑的状态,如果一旦爆发,其能量就非常巨大。马加爵在打牌受到指责时,他的心理现实是:“当时我真的迷失方向了,觉得不知道该怎么生活下去了……于是,就有点想不开,自己不想活了。
又想我之所以会这样,是他们三个人造成的,就恨他们。”当那种恨被付诸行动后,当恶被释放时,很快,它以几何级数增长,或者说是完全处于自动生成状态,心理学上的术语是:“机能自主”,使当事人被操控、被驱使,欲罢不能。
避免这种恶的方式很多,最简单的就是立刻脱离刺激环境,以及绝不在情绪冲动时做决定。当然,仅有这点远远不够,还要从根本上解决问题才对。
(Ⅱ)与马加爵过度的“去圣化”倾向有关 其实,某种意义上,这是现代人中存在的一个较为普遍的现象。“去圣化”是一个心理学概念,指的是人们尤其是青少年人由于在生活中见到太多欺骗行为,或者由于在生活中受挫,因而怀疑价值观和美德的存在。
他们不愿听从任何人的劝告,不相信生活中还存在值得珍视的、神圣的、具有永恒意义的事物。“去圣化”是人的心理防御机制之一,但是也与其他防御机制一样,如果过度就会产生问题。
当前,青少年中“去圣化”倾向所导致的最严重的问题就是缺乏珍惜生命、敬畏生命的感情;在涉及有可能伤害生命的重大问题上缺乏应有的恐惧感。
不仅是对别人,也包括对自己。我见过挺有思想的学生毫无感觉地、无端地随口说出一些极端伤人或侮辱人的话;见过仅仅因为一点不顺心就轻生的学生…… 就马加爵事件而言,如果他的“去圣化”倾向不那么严重,如果他对生命还有一点点敬畏、怜惜的心,即使他起初因为冲动而失控,但是,当他看到被害者的痛苦表情时,他应该可以住手。
可是,他不仅第一次没有及时悬崖勒马,而且还一而再,再而三地做这样残忍的事,他对生命没有一点点痛惜的心!因为过度的“去圣化”倾向,而丧失了人所拥有的一种最基本和最健康的本能:悲悯之心。
他自己也因此失去了最后的机会,偶然就这样成了必然。此处谈的生命不仅仅指别人的生命,也包括我们自己的生命。一个人,常常是因为不懂得珍重自己的生命,而轻视别人的生命,并最终毁掉自己。
对此,马加爵在回答记者有关“4个年轻同窗的生命在你的铁锤下消失了,你对生命有过敬畏感吗?”的问题时,有非常明确的表示: “马:(茫然)没有。
没有特别感受。我对自己都不重视,所以对他人的生命也不重视。”单纯地谈要去爱别人也许是一件不容易的事,我们可以换一个角度看待自己和他人的关系:如果你去关爱别人,你有可能得到别人的回报;
如果你去伤害别人,你迟早必然会成为受伤害者。即使暂时没有受到处罚,但只要你是一个有良知的人,就会受到你自己良知的处罚。
对此,马加爵的忏悔书可以给我们以启发:“当你想犯罪的时候你要明白———最大的受害者其实是你最亲最爱的人!”马加爵还忘了一个很重要的受害者:就是他自己! (Ⅲ)马加爵没有做人的原则和底线伦理 做人是要有原则的,一个最基本的原则就是要有自己的底线伦理。
我想,最基本的底线伦理应该是:绝不以正当的理由去做错事;绝不以任何理由去做伤害别人的事。具备底线伦理有助于形成道德焦虑,也就是会使人在考虑是否伤人的时候产生强烈的担心、害怕和不安,这种感觉往往可以有效制止一个人的恶行。
可是现实生活中,由于一些人缺乏底线伦理,因而常常会以“正义、正当的理由”为名,犯下许多“阳光下的罪恶”。(Ⅳ)不懂得用建设性方式帮助自己,并缺乏解决问题的能力 人要确立建设性帮助自己的理念,使自己进入解决问题的良性循环。
马加爵显然缺乏这种理念和相应能力。平时,他缺乏与别人交流和沟通;事发时,他不知道怎样处理人际冲突,以及怎样寻求帮助。
他周围有那么多可以利用的社会资源:老师、同学,心理咨询电话等;他以为只有杀人才是解决问题的惟一方法。而事实是,一个问题可以有无穷多样的、有效的解决方法。
有人曾总结,马加爵的问题也是因为贫困使他受到歧视。贫困和社会不公正的确给很多人造成了不幸,但是,个人的报复行为和国际恐怖组织的报复行为性质一样,都是非建设性的解决方法,是必然会走入死胡同的方法。
因此,假如 如何从生观、价值观的角度看待马加爵事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