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阻起源?
2021-05-02

金属由一群依照一定规则排列原子构成,每颗原子均有一层(或多层)由电子组成的外壳。这些在外壳的电子能脱离原子核的吸引力而到处流动,是金属能导电的主要原因。

当金属两端产生电势差(即电压)时,电子因电场的影响而作规则的流动,是为电流。在现实中,物质的原子排列不可能为完全规则,因此电子在流动途中会被不按规则排列的原子打散,是为电阻的来源。

掺杂后的半导体由于打乱了原有的原子排列,故而使得电阻率上升。在电子流动的过程中,会有一小部分电子撞击到其他原子上,偏离轨道,这时一部分能量将会由于撞击损失,转变为内能发热。

这就是导线上因电阻率而产生的能量损失,所以人们一直想降低导线的电阻率。

高温加速电子运动,增加电子被打散的机会,故热的物体电阻较高。这就解释了为什么钨丝灯泡在往往会在通电的一瞬间熔断。

横切面面积大的金属有较多空间予电子流动,故电阻较小。电子横过较长的金属时一般会发生较多的碰撞,故长的金属电阻较大。

电解液同样具有导电的性质,但是电解液与金属的导电原理是不相同的。点解液是依靠离子(当一个原子失去或得到电子就会显出正点或者负电,这时候的原子我们称为被电离后的离子)的定向流动而导电的。

液体和空气能够被电离的主要原理是因为原子或分子之间具有很大的间隙。(一杯水和一杯酒精叠加在一起,其体积不等于它们原体积的代数和。

这种情况不可能发生在我们的固体与固体中)

在电解质中,电流是由带电的离子的流动产生,因此液体的电阻很受盐的浓度所影响。譬如蒸馏水是绝缘体,但盐水就是很好的导电体。

在生物体内的膜,离子盐负责电流的传送。膜中的小孔道会选择什么的离子可以通过。这直接决定膜的电阻值。

温度对不同物质的电阻值均有不同的影晌。

导电体 在接近室温的温度,良导体的电阻值,通常与温度成正比:

上式中的 a 称为电阻的温度系数。

半导体 未经掺杂的半导体的电阻随温度而下降,两者成几何关系:

有掺杂的半导体变化较为复杂。当温度从绝对零度上升,半导体的电阻先是减少,到了绝大部分的带电粒子 (电子或电洞/空穴) 离开了它们的载体后,电阻会因带电粒子的活动力下降而随温度稍为上升。

当温度升得更高,半导体会产生新的载体 (和未经掺杂的半导体一样) ,原有的载体 (因渗杂而产生者) 重要性下降,于是电阻会再度下降。

绝缘体和电解质 绝缘体和电解质的电阻与温度的关系一般不成比例,而且不同物质有不同的变化,故不在此列出概括性的算式。

大家都在看
本站系本网编辑转载,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请在30日内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内容!本站文章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内容为作者个人观点。本站只提供参考并不构成任何投资及应用建议。本站拥有对此声明的最终解释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