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汉留侯姓张名良字子房,有两个儿子。一个名叫张辟疆。公元前187年,年仅15岁,已官至侍中。这一年汉惠帝刘盈逝世,他看吕太后"哭而不泣",就建议丞相陈平迎合太后之意,拜外戚吕台、吕产等为将军、大臣,以免杀身之祸。
另一个儿子张不疑,则继承父亲的侯爵。至公元前175年,不疑因参与谋杀原楚国的旧贵族,被判处死刑,削夺留侯国爵。用了很多钱财赎罪,才勉强保有一条性命。
此后,留侯世家中道衰落百余年。 张不疑也有两个儿子,长子张典,次子张高。典生默,默生金。张氏家谱称张金官至大司马,但史书不见记载。
金生乘(字千秋),当时正是汉宣帝时代,元康四年(前62),朝廷下诏张乘,赐为阳陵公,令"复其家",世家之风才开始稍稍振起,于是迁居阳陵(今陕西咸阳市东北)。
张乘之子张高,官至侍中 。张高有五个儿子:张壮、张攒、张彭、张睦和张述,他们除张壮外,分别迁居河北、南阳、吴郡、沛国,留侯世家迈开了其迁徒、拓展、推向黄河以南的第一步。
与从事政治活动的张典不同,张高这一支历经张迪(亦作通)、张无妄、张皓、张大顺四世,到第五世张道陵,则由儒家而变为道家。
他追寻先祖张良辟谷、导引之迹,开辟了一个神仙世界,成为影响后世极大的天师道始祖,也就是道教的创始人。留侯世家人丁兴旺,西汉后期其子孙就分家析产,开始了轰轰烈烈的大迁徙。
每一次分家都意味着旧的居留地得到了极度的开发,每一次搬迂也总预示一块新的土地的开垦。他们拜祭祖宗,告别亲友,怀着创业的宏愿,带着成家的欢心,走向神州大地。
留侯子孙指向东南,依依不舍向江东,落业水乡400年。留侯子孙到阳陵公张乘,始居封地阳陵县(今陕西咸阳市东北),张乘的儿子张高生了五个儿子,旧有的地盘已容不下众多的儿孙,于是除留下张壮守居之外,其他四人都迁往新的地区创家立业,张赞迁往河北,张彭迁往河南南阳、张述返迁留侯故地沛国(今江苏沛县),张睦迁吴郡(今江苏苏州)。
张睦迁居吴郡,始向东南地区迈出第一步,但他的儿子张况就北迁襄国(今河北邢台市)。张况有两个儿子,次子张协留守襄国祖业。
长子张款迁居汲郡(今河南汲县),稍稍南移,而张款之子张禹又移居襄国。张禹的孙子张存不愿做官,隐居吴江(今江苏吴江县)横山,并在他儿子张镇这一代定居下来,不再北迁。
从张睦到张镇,传7世,转居数次,始落业江东。而张歆的弟弟这一支,虽迁清河(今河北清河)、魏州昌乐(河南南乐县西北),但传到唐代历12、13世,出了张文灌、张锡叔侄两个宰相,还是在武城(今属山东),而不曾南下,因此,张镇往上7世,可以叫做依依不合向江东的时期,反映出张姓先民们对北方土地的眷恋。
一旦立足江东、张姓先祖就发现清水秀更宜人、他们在吴江这个水乡一住就是十代(包括张存、张镇两代),自东汉后期历经三国、两晋、南北朝、隋代到唐初近四百年,到第十五世祖张嗣宗,才从吴江南迁到昆山(今上海 松江西北)拓展。
张嗣宗官至唐朝国子监祭酒,是主管全国教育的最高行政长官。他有11个儿子:震、济、谦、逊(一作巽)、律师、 小师、统师、丰、仁彦、师理、道师,是个多福之人。
子孙太多,生存空间有限只得向新的地区扩展。但他们已习惯于水乡生活,不愿走得太远,除老二张济之外,十兄弟都在昆山附近散居,始终没有离开长江三角洲地区。
西进组曲:当其他兄弟散居长江三角洲时,张济夫妇带三个儿子告别宗祠,毅然南下数百里,溯钱塘江西上浙江金华,看到兰江两岸山色迷人,就在兰溪安下家来。
张济因此也就成为兰溪张氏之祖。也许是继承了父亲的开拓精神,张济的大儿子张扛辞掉饶州刺史之后,又沿新安江西进,越过白际山,来到黄山脚厂的新安赫山镇(今安徽祁门县城)安家落业。
张辽有两个儿子,大儿子润朝之子宝龄和小儿子游朝之子龟龄都任职金吾卫将军府。后来龟龄改名志和,罢官之后。自号元真子。
过起了逍遥自在的隐居生活。兄鹤龄怕他遁入空门当和尚,只好在越州(今浙江绍兴)东门外帮他砌了一套房子,让他与秦少游等名士交往吟诗,自己则带着子侄仍居祁门老家。
他们与金吾宝龄的子孙,一直拓 荒繁衍于祁门、休宁、旌德、绩溪、黟县、泾县、翕县、贵池、婺源、德兴、乐平、鄱阳、浮梁等地,即今安徽南部与江西东北的青山绿水之间,时至今日,这一地区的张姓人氏大都是兰溪始祖张济的后裔。
也许是皖南赣北的山水太诱人了,张氏子孙东返浙江之程竞历近五个半世纪,到明代末年才完成。据清乾隆六十年兰溪《张氏重修族谱重修谱系考》记载,第二十六世祖张英雄曾率妻子东返婺源金华(今属浙江)石门塘,其子张成业又迁常山音铿报效里(今浙江开化)。
张成业有四个儿子,其他三个儿子留居浙江,但第二个儿子张荣又西迁今安徽休宁郏溪,传十八代,到第四十六世祖张宏范始东返故里兰溪。
此后宏范子孙遂落业于兰溪、金华、建德等地区。张高、张无妄、张浩、张大顺、张陵(张道陵)一支的源流就更加明晰可考了。
张道陵是留侯张良八世子孙,号称第一代天师,是我国本土宗教道教的最早创始人。他在东汉后期放弃入仕,开创了著名的“五斗米道”,这是一种集宗教、社会组织、军事集团特色于一身的组织,死后法位传给儿子张衡(第二代天师),张衡再传张鲁,也就是三国时候著名的政治和宗教双重领袖汉中王张鲁。
张鲁投降曹操后,张氏在曹魏显贵,从汉中迁出。张鲁的儿子第四代天师张盛南迁到今江西鹰潭的龙虎山,从此定居下来,一直到1949年,“张天师”之位世袭,五斗米道也发展为天下玄门正宗“天师道”,历代天师的传承源流有《汉天师世家》宗谱明确记载。
张天师世家对中国社会影响深远而深刻,从唐朝开始受官方册封,成为与孔子后代“衍圣公”相并列的世代布衣
尊爵。宋代开始敕建天师府,历代相延不衰,龙虎山嗣汉天师府与曲阜孔府成为华夏延续两千年的两大世家,一道一儒,有“南张北孔”之称。
1949年,第63代天师张恩溥离开千年龙虎山法坛迁去台湾,另立天师府,于1969年在台北逝世。张恩溥有子女留在大陆,由于消息断绝,逝世时将天师法位传给当时在他身边的堂侄张源先,号称第64代天师。
张源先天师如今还健在,曾到江西龙虎山参与重大宗教活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