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概念形成
概念形成是指个体通过反复接触大量同一类事物或现象的共同特征或共同属性,并通过肯定(正例)或否定(反例)的例子加以证实的过程。
概念形成的标志是把握概念的本质特征,并能在实际中运用。例如,向小学生呈现各种各样的两条直线间的相互关系,告诉他们哪些垂直,哪些不垂直,当他们能够正确区分垂直(肯定)和非垂直情况(否定)时,就掌握了关于“垂直”的概念。
在概念形成过程中,人们以感觉、知觉和表象为基础,通过分析综合、抽象概括等思维活动,从个别到一般,从具体到抽象,逐步把握一类事物的本质。
这个过程实质上是一个学习过程,也是一种重要的思维活动。心理学对概念形成的研究可分为两类,一种是儿童的概念形成过程,主要是在日常生活或教学过程中研究儿童掌握现实概念的过程;另一种是成人的概念形成过程,主要是在实验室研究成人掌握人工概念的过程。
发现学习是概念形成的主要方式。
二、概念同化
所谓概念同化,就是利用学习者认知结构中原有的概念,以定义的方式直接给学习者提示概念的关键特征,从而使学习者获得概念的方式。
例如,学生学习“等边三角形”的概念时,通过对“三角形”关键特征的理解,提示“等边”的涵义,就掌握了“等边三角形”的概念。
接受学习是概念同化的典型方式。
在学校教学中,学生概念的学习都是以已有的知识经验为基础来进行的,在这一过程中,认知结构中的原有概念可以为一个新概念的吸收提供一个固定点,当学习者在已有的概念和新概念之间建立起一种实质性的、非人为的联系以后,学习者就会获得新概念的具体意义。
概念同化分为上位学习、下位学习和并列结合学习三种基本形式。
因此,可以概括而言,概念获得有两种方式:一种是通过直接经验获得概念,被称之为概念形成;一种是通过间接经验即通过定义的方式获得概念,被称之为概念同化。
即概念形成强调总结和归纳,而概念同化强调推导。其中,学生获得概念的主要形式是概念同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