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城经济圈发展要围绕重庆主城和成都培育现代化都市圈,带动中心城市周边市地和区县加快发展,推动渝东北、川东北地区一体化发展,推动川南、渝西地区融合发展,辐射带动川渝两省市全域发展,推进县城城镇化补短板强弱项,分类引导小城镇发展。
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包括哪些区域?
根据规划,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范围包括了重庆市中心城区、万州、涪陵等在内的27个区(县)以及开州、云阳的部分地区;
四川省的成都、自贡、德阳等15个市,总面积为18.5万平方公里。
如何打造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
规划提出了九项重点任务,包括构建双城经济圈发展新格局、合力建设现代基础设施网络、协同建设现代产业体系、共建具有全国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打造富有巴蜀特色的国际消费目的地、共筑长江上游生态屏障、联手打造内陆改革开放高地、共同推动城乡融合发展、强化公共服务共建共享等。
中国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院长 王凯:成渝双城经济圈的区位非常独特,处于我们国家的西南地区,处于一带一路这个大倡议的一个重要的节点,发展这个地区,就是带动中西部地区的全面协同发展。
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的建设目标是什么?
要将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打造成怎样的增长极?规划明确要分为两步走,首先是到2025年,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的经济实力、发展活力、国际影响力大幅提升,一体化发展水平明显提高,区域特色进一步彰显,支撑全国高质量发展的作用显著增强。
第二步,到2035年,建成实力雄厚、特色鲜明的双城经济圈,成为具有国际影响力的活跃增长极和强劲动力源。
以经济规律为主导建立区域协同关系
此次发布的《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规划纲要》,提出要构建“双城引领、双圈互动、两翼协同”的空间格局,专家表示,这次规划要以经济规律为主导,建立区域协同关系,建立统一的大市场。
经过多年发展,成渝地区形成了以“双核”为基本特点的发展格局,重庆主城、成都的经济总量占到成渝地区的50%以上,其他城市发展水平与两座中心城市差距较大,区域发展不均衡的现象较为突出。
为此,《规划纲要》提出,要以发挥优势、彰显特色、协同发展为导向,突出双城引领,强化双圈互动,促进两翼协同,统筹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发展,促进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形成疏密有致、集约高效的空间格局。
清华大学中国新兴城镇化研究院执行副院长 尹稚:强调在区域合作当中,建立一个广泛的打破行政边界的互联互通型的资源调配关系,以真实发生的经济活动的联系,人口流动的联系,物流的联系,信息流的联系,资本流的联系,与实际的联系水平来掌控可以形成密切合作的空间范围和尺度。
根据规划,双城经济圈发展要围绕重庆主城和成都培育现代化都市圈,带动中心城市周边市地和区县加快发展,推动渝东北、川东北地区一体化发展,推动川南、渝西地区融合发展,辐射带动川渝两省市全域发展,推进县城城镇化补短板强弱项,分类引导小城镇发展。
中国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院长 王凯:(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的发展要走好一个新的发展道路,一定要走区域协同。
差异化施策 实现区域均衡发展
近年来,成渝地区高端要素和产业加速集聚,拥有全部41个工业大类,成为全国重要的制造业基地。为进一步夯实成渝地区产业发展基础,《规划纲要》提出,要加快构建高效分工、错位发展、有序竞争、相互融合的现代产业体系。
那么如何理解纲要提出的错位发展,有序竞争,相互融合呢?
清华大学中国新兴城镇化研究院执行副院长 尹稚:这个纲要里面非常强调差异化施策,过去我们经常是用一把尺子来量所有的城市,都要把自己做的小而全,大而全,其实在当下这个区域协同过程中,如何按照特色化、专业化,以己之长补他人之短,在办好自己的事情的同时,你办的事情又被你的左邻右舍所需要,这其实是一个非常好的局面。
以双城经济圈里的重庆和成都为例,各自的产业优势特点明显。重庆的金融服务业,制造业优势明显。而成都依托众多的高校和科研机构,具有很强的创新动力,因此,两地的发展必须要发挥好各自的特色,高效分工、融合发展。
清华大学中国新兴城镇化研究院执行副院长 尹稚:这是一个比较好的突破,就是大家不再画地为牢,不再自扫各自的门前雪,而是创造了一个,在以经济规律为主导,建立区域协同关系,建立统一市场的一次机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