蒲松龄恋爱观给人的启示?
2021-05-13

《聊斋志异》作为一部广为流传的文化巨著,虽然不可避免的有着时代和作者认识的局限性,但是却不乏一些人类自古以来对美好爱情和生活的共通理想。

这充分表现在蒲松龄的文字里。

他笔下的婚姻爱情大多是没有“父母之命,媒妁之言”的,《聊斋志异》中的大部分爱情始终贯穿着纯洁、忠贞和美好,歌颂男女间真挚纯洁、坚贞不移的爱情,肯定了他们对爱情的大胆追求。

同时也揭露了在封建礼教的压制下男女爱情不得善终的罪恶。

在蒲松龄的笔下,这些青年男女视封建礼制于无物,他们大胆的追求,敢于对自己的爱情做主,作者对他们的行为给予了极大的肯定。

许多作品俨然是自由恋爱的热情颂歌,赞扬了那些勇于追求真爱的多情少年。这在当时的社会环境下,无疑是十分难得的。

1, 歌颂两情相悦,互为知己的爱情

《聊斋志异》以婚姻和爱情的基础为“知己”的主线,描写了一段段可歌可泣、令人神往的爱情故事,赞颂了更高层次的精神恋爱。

如《连城》中,对女主角连城的介绍是“工刺绣,知书”,并未提及其容貌。乔生倾心于连城并非其美貌。其后,乔生为连城刺绣“倦绣图”题诗,诗里也只突现对其绣艺的称赞,并无爱的倾慕。

乔生对连城产生爱情是在连城对乔生“逢人辄称道,又遣媪矫父命,赠金以助灯火”之后。乔生叹曰:“连城,我知己也!”倾心于连城,非因其容貌。

可见,男性爱慕女子,不是因色生情,而是因感生情,不只爱女子之姣好容貌,亦爱其智慧才识、嘉德懿行。

《连城》具有明显的道德进步,爱情的基础从注重相貌、家世背景转向追求心灵契合、思想交融。连城追求并珍惜美好的爱情,她对乔生的爱在精神上、道德上得到了升华,连城实乃《聊斋志异》中极为成功、甚是鲜明的女性形象。

2, 倡导恋爱自由、婚姻自主的爱情

现代社会,爱情、婚姻一直是人们茶前饭后最具嚼头的话题,人们习惯于倾听爱情的美好、温馨、感天动地,乐于见到出其不意又打破常规的恋爱方式。

但在封建思想,陈旧观念腐蚀影响下的旧中国,爱情和婚姻就像是一个苦水里泡大的孩子,饱含着无尽的辛酸和泪水。

然而蒲松龄却在《聊斋志异》中以大胆的构思,诚挚真切、生动形象的地勾勒出自由恋爱,打破规矩,大胆追求真爱的诸多美妙的爱情故事。

他们看重自己的内心,敢于挑战封建的思想观念,敢于成为婚恋的主导者。

如《红玉》中的红玉主动爬上了冯家的墙头,不含遮掩,不添虚假、天真无邪的对着冯生颔首示爱,随后“生大爱悦,与订永好”。

红玉和相如的爱情不乏单纯,却充满真挚,简单率真亦是勇敢而为,突出表现了青年男女对自由爱情的向往以及大胆追求的无所畏惧。

再如《鸦头》中的鸦头,一见钟情于王生,初次相见便“ 秋波频顾,眉目含情”,最终竟发展到与所爱之人携手私奔的地步。

她们抛开了世间一切循规蹈矩、封建教条,勇敢而发自内心地追求着爱情和婚姻自主权利。这种在互有好感一见钟情的基础上大胆争取孜孜以求的爱情,已经具有一定程度的现代婚恋成分,它表达了两性之间不受奴役的爱情理念,开放大胆追求真爱的人性光辉。

抒发了人间被压抑的爱欲,故这种爱情在当时已具有明显的反封建倾向。

这类以男女相悦为前提的两性结合,代表着蒲松龄对美好爱情的憧憬和向往,悬笔一撅,便挑起了千层白浪,泼墨一撒,便造就了千古流芳。

大家都在看
本站系本网编辑转载,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请在30日内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内容!本站文章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内容为作者个人观点。本站只提供参考并不构成任何投资及应用建议。本站拥有对此声明的最终解释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