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盒的起源发展?
2021-11-18

一、简册

在竹片或木片上书写文字,并用皮条或绳索连缀起来,称为“简册”。可自左向右卷起存放。

二、叶子

将一张张纸摞叠起来,上下夹以木板或厚纸,再以绳子捆扎,称为“叶子”。后演变成册页的形式。

三、梵夹装

隋唐时期受一种狭长的印度梵文贝叶经中间打孔穿绳的形式影响,古人发明了梵夹装。

四、卷轴装

书写后依轴而卷,称为“卷轴装”。为了方便检索,有时在轴头上挂上一个写明书名和卷数的签。

五、经折装

一张纸经左右反复折合,呈长方形的折子形式。在最前面和最后面的书页上,糊以尺寸相等的硬质纸板或木板作为封面和封底,以防止损坏。

六、旋风装

旋风装有两种形式,一是在经折装的基础上,将外封纸对折,形成前后相连的整体,如同套筒。

二是卷轴装的变形,把书页按顺序逐次相错,粘在事先备好的卷子上。风吹过时,书页翻飞,犹如旋风,故称“旋风装”,也称“龙鳞装”。

曾在唐代短暂流行。

七、蝴蝶装

蝴蝶装始于唐末五代,盛行于宋元,与雕版印刷的发展密切相关。将印有文字的纸页沿相对应的鱼尾纹中缝对折,再依顺序摞叠成方形,将对齐的折缝处粘在包脊纸上,书遂完成。

翻阅时,书页如蝴蝶展翅。

八、包背装

元代的包背装与蝴蝶装正相反,是将书页有文字的一面朝外,以折叠的中线作为书口。在近书背处打孔,以纸捻穿订,最后以一整张纸绕书背黏合,作为书籍的封面和封底。

九、线装

明朝中叶包背装被线装形式所取代,常见的是四针眼钉法,也有六针眼或八针眼的。它形式美观,不易散落,是古代书籍装帧发展成熟的标志。

十、书函、书盒

由于书籍柔软易破损,多用书函加以保护。书函一般从书的封面、封底、书口和书脊背四面折叠包裹成函。也有六面全包严的“四合套”。

此外,还有用木匣或夹板做成的精美考究的书盒。

大家都在看
本站系本网编辑转载,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请在30日内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内容!本站文章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内容为作者个人观点。本站只提供参考并不构成任何投资及应用建议。本站拥有对此声明的最终解释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