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字下乡是什么?
2021-01-21

在《乡土中国》的前三章中,主要围绕了一个中心论点:文字是否有必要下乡。对于费孝通先生所处的年代,乡土社会还是一个对外封闭的熟人社会,文字下乡暂时还没有这个必要,可在科技、信息发达的今天,文字是农村与外界沟通的桥梁,农村要发展,文字就必须下乡。

我们先了解一下文字的定义。文字是记录思想、交流思想或承载语言的图像或符号,是一种交流信息的工具。文字的出现,标志了人类文明的进步,也使得人与人之间的交流打破了空间甚至是时间的界限。

在《乡土中国》一书中,作者认为“乡土社会是个面对面的社会,有话可以当面说明白,不必求助于文字”,这个结论是符合当年的社会情况的。

在当时的乡土社会中,社会是相对封闭的,在同一个村里,大家都是老熟人。每天一起下地干活,闲余时间聚在一起喝酒聊天。

在这个熟人社会中,人与人之间都有着默契,即使没有语言,一个神情,一个手势,其中的内涵远远超过刻板的文字。在这种社会中,文字可有可无,文字下乡也只是一个虚无的口号罢了。

可正如费孝通先生所言:“如果中国社会乡土性的基层发生了变化,也只有在发生了变化之后,文字才能下乡。”如今,随着社会的进步,乡土社会也在发生着翻天覆地的变化。

改革开放以来,许多城市开始发展,中国的城市化程度逐渐增长,原本封闭的乡土社会,也逐渐对外交流,生活在熟人社会中的一部分人开始步入相对陌生的社会。

在这个过程中,文字的地位便渐渐提升。

面对熟人,“特殊语言”非常有效,可是面对陌生人,这套语言就完全失效了,文字就成为了人与人之间交流的首要工具。以工作为例,一个来自乡土社会的人,若是要在城市中求职,一般要先写一份自我简历,递交的相应的公司。

审核员通过这一份文字简历,加上面试审核,最终确定入职的名单。当这个人成功找到工作,在他接下来的工作生涯中,会阅读各种各样的资料,书写形形色色的工作报告,而这一切都离不开文字。

文字是陌生社会中重要的交流工具,中国社会乡土性的基层已经发生了变化,乡土社会不再是单纯的熟人社会,将来,会有越来越多人走出熟悉的环境,在陌生的社会中闯荡。

社会的发展与变化,使得文字下乡不再是一个口号,而是乡土社会发展的必然结果。

大家都在看
本站系本网编辑转载,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请在30日内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内容!本站文章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内容为作者个人观点。本站只提供参考并不构成任何投资及应用建议。本站拥有对此声明的最终解释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