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在中国古代,九为阳数的极数,即单数最大的数,于是多用九这一数字来附会帝王,与帝王有关的事物也多与九有关,帝王之位称“九五”,帝王称“九五之尊’”。
我国民间对“九”也很偏爱,这表现在凡事用“九”作计量单位,“数九”便是一例,南朝梁代《荆初岁时记》记载:“俗用冬至日数及九九八十一日,为岁寒.”此后,“九九歌”便开始在民间流传。
2、在中国古代建筑的设计中多有体现,北京的恭王府原来是和珅的府邸,里面的走廊、窗棂等处的装饰都是蝙蝠,据说总共有九千九百九十九只,蝙蝠谐音“福”,取福运长久之意。
如再加一“福”,又是“万福”,而那一“福”,正是藏在假山里面的康熙御笔“福”字。
3、皇帝作为九五之尊,更是离不开“九”,他穿着九龙袍,住处太和殿、中和殿、保和殿的高度都是九丈九尺,大门上的门钉也都是横九排、竖九排,一共九九八十一颗,这些都是长久的象征。
当然,天坛、故宫对“九”的崇拜可能有着更深层的意义。
考古发现,大地湾仰韶文化晚期的宫殿F901遗址就是八柱九间的格局,距今已经有五千多年了,而后世宫殿基本都沿袭了这样的建筑模式。
4、“九”还有着谐音“久”这一优势,通过数量上“九”的强调和重复,又有着“长久”的寓意,从而更受到古人的喜爱。人们追求十全十美,数目字“十”代表着“满”,但古人又认为月满则会亏,物极则会反,盛极则会衰。
相对而言,“九”恰好是在上升趋势中,而且是上升到了一个极点,是有限之极,因而“九”被看作是“至尊之数”。
这种“至尊”的地位往往掺杂神秘性和神圣性,如上古时期与原始信仰有关的“九歌”即是一例。此外,佛道两教也都将“九”看作一个重要的修行之数。
如佛教有“九谛”、“九禅”、“九僧”等,道家有“九转丹”,据说吃了就能成仙,道教的神仙社团“九仙”、“九真”、“九圣”等,也都是以“九”为编制名额。
5、在文学中也有“九”信仰的痕迹,如《水浒传》中说九天玄女搭救了宋江,给了宋江天书,嘱咐其要“替天行道”。道教认为北斗丛星中有三十六天罡神和七十二地煞神,《水浒传》中说洪太尉误放走了三十六天罡星、七十二地煞星,他们转世为一百单八好汉,这都是九的倍数。
《西游记》中提到的法术有“三十六变”、“七十二变”,一个跟头“十万八千里”,还有“九九归真”、“九九八十一难”的说法也都是九的倍数,可见,“九”在佛道思想及民间信仰中,都占有重要位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