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甫传中吴越与齐赵的漫游概括?
2021-05-11

杜甫在他从二十岁(七三一)到二十九岁(七四0)的十年内做过两次长期的漫游,漫游的区域是昊越和齐赵。在唐代的诗文小说里我们常常读到,一个读书人在他青年时往往有一段或长或短的漫游时期。

这漫游被人谊染上一层浪漫的色彩,正如辛白所说的。“大丈夫必有四方之志,乃仗剑去国,辞亲远游”。事实上,这种远游自有它物质上的原因.所谓“四方之志”不外乎给自己的生活找出路。

所以有人在考试以前,就走出家乡,到人文荟萃的都市,用言语或诗文作自我的宣传,结交有权威的人士.如果得到这类人的吹嘘,让社会上先知道自己的名字,然后再来考试,就比较容易及第了,因为一般考官判断的能力薄弱,他们的取舍往往以投考者的声名为标准。

也有人考试落第了,在京城里没有出路,只好走到外地州郡,拜渴当地的首长,请求他们援引,在他们幕府里求得一个工作的地位.更有些贫穷落魄的文人.连一个工作的地位也不敢希冀,只求能够把自己创作的诗文呈献给某某达官贵人,由此而获得一点生活的费用,或者甚至是一顿饭、一件衣

裳。杜甫的朋友高适在早年就是这样的诗人里的一个。

这是他们漫游的主要原因。此外自然也有所谓求仙的、访道的、问学的,这只发生在个别人的身上。但他们离开狭窄的家乡,看见异乡的山水与新奇的事物,遇到些幸福的或不幸的遭逢,白己也会感到一种解放:他们开扩了眼界,增长了经验,丰富了生活。

如果是诗人,也会因此写出视界较为广远的诗歌。杜甫在漫游时写过不少的诗,可惜没有流传下来,我们能够读到的只有两三首二这两三首诗比起他后来爱国家、爱人民的长篇巨制,不过是小小的萌芽,里边包含的东西还很单纯,但它已经能以预示从这萌芽里会发展成一棵坚强的、健壮的树木了.

七三0年(开元十八年),杜甫曾经北渡黄河,到了娜瑕(山西椅氏);这里他停留的时间很短,不能算是漫游的开始。那年洛水、a水泛滥成灾,冲毁洛阳的天津桥、永济桥,沉溺许多扬州等地开来的租船,千余户居民的住房也都倒塌了,杜甫一度到邮瑕,可能是躲避水灾。

至于他漫游的开始,则在次年他二十岁的时候。他自己也说,浪迹于国内的丰草长林间,“实自弱冠之年”。

这正是唐代社会发展到最富庶的时期,从开元初年到天宝初年延续了三十年之久,杜甫后来在成都回忆起当时的情景.他这样说:忆昔开元全感日.小邑犹截万家室.稻米流脂粟米白,公私仓康俱丰实。

九州道路无豺虎,远行不劳吉日出。齐线鲁编车班班(丝商不绝于道).男耕女桑不相失。

—《忆昔》从这几句诗里可以知道,当时由于劳动人民辛苦的工作,米粟充实了仓F o.,商贾在路上络怪不绝。交通以长安为中心,四通八达,大道上骚站旁的店肆里都备有丰富的酒撰和供客乘用的-ff-驴,行人远行数千里,身边用不着带食粮,也用不着带兵器。

水路有沟通黄河与淮水、淮水与长江的运河,从江南乘船可以直达洛阳,成为运粮的要道,这也是唐代统治者生活卜最重要的命脉。

杜甫第一次的漫游就沿着这条水路,经过淮阴、扬州,渡过长江,到了江南.

他往江南,不是没有人事上的因缘.他的叔父杜登是武康(浙江湖州)县尉.还有一个姑丈,名贺伪,任常熟县尉.他们在这一带地方作县尉,不一定同时,可是从这里可以知道,杜甫的亲属与江南是有一些关系的;直到安史乱后,他的姑母还有留在那里的,所以他在成都时有“诸姑今海畔”那样的诗句。

—这时因为物价低廉,米一斗不过十余文,绢一匹不过二百文,生在一个官僚家庭里的杜甫,生活上不感到什么艰难,他的出游虽然和当时的一般青年人一样,自有它物质上的原因,但他却由此认识了中国最美丽的山川的一部分,并在这里温习了一遍过去的历史

大家都在看
本站系本网编辑转载,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请在30日内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内容!本站文章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内容为作者个人观点。本站只提供参考并不构成任何投资及应用建议。本站拥有对此声明的最终解释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