乐府诗从其内容来看, 大约可以分为三类:
一、贵族文人所作之颂歌
郊庙歌辞:为祀天地,太庙,明堂,社稷所用.今存者有《郊祀歌》和《安世房中歌》。
燕射歌辞:为朝廷宴飨所用。
舞曲歌辞:分雅舞,杂舞.雅舞用于郊庙,燕飨;杂舞用于宴会。
二、军乐
鼓吹曲辞:是用短箫铙鼓的军乐。
横吹曲辞:是用鼓角在马上吹奏的军乐。
三、民间的歌辞
相和歌辞:为汉世街陌谣讴, 起初只是人们随意吟诵,“后渐被之管弦, 即为相和曲”。
清商曲辞:源出于相和三调, 内容多为反映当时人民的生活,思想和感情。
杂曲歌辞:有写心志, 抒情思, 叙宴游, 发怨愤, 言战争行役, 或缘于佛老, 或出于夷虏.兼收并载, 故称杂曲。
汉乐府诗多用生动的口语, 亲切朴素, 叙事同抒情结合, 感情真摰动人。汉乐府诗的押韵自由, 灵活多变。汉乐府诗巧妙地熔铸对话刻画人物, 声情毕肖, 使人如闻其声, 如见其人。
汉乐府诗虽多抒写现实, 但亦有不少作品运用了浪漫主义色彩。
“乐府”本是官署的名称,负责制谱度曲,训练乐工,采辑诗歌民谣,以供朝廷祭祀宴享时演唱,并可以观察风土人情,考见政治得失。
我国的采诗制度有着悠久的历史,《夏书·胤征》已有采诗的记录。流传至今的《诗经》,当初就要算是一部官方颁布并为社会认可的标准选本。
春秋以后,礼崩乐坏,征战不休,采诗制度无法贯彻。到了秦代,统一时间短,百废待兴,虽然已有乐府官署之名,但仍然没有采诗之实。
汉承秦制,经济凋敝,乐府机关也只能习常肄旧,无所增更,勉强维持而已。经过六七十年的休养生息,到汉武帝时,国力变得大为雄厚,乃扩大乐府的规模,采诗夜诵。
到了东汉,采诗成为政治生活中的一件大事。光武帝曾“广求民瘼,观纳风谣”,和帝则派遣使者“微服单行,各至州县,观采风谣”。
此种风尚,在南北朝皆相沿袭。萧梁时,社会上已经把“乐府”从官署的名称转变而为诗体。
刘勰《文心雕龙》于《明诗》之外,另有《乐府》专章。昭明《文选》、徐陵《玉台新咏》也都开辟了《乐府》专栏。其中既有文人诗歌,又有民间歌诗,亦即凡是合过乐能够歌唱的歌诗,统统称为“乐府”。